4月19日,中國內地多名學者專家出席在天主教台灣輔仁大學舉行的為期四天的「紀念利瑪竇逝世400周年國際學術會議」。在輔仁大學國璽樓舉行的開幕式上,組織方肯強調了兩岸文化與宗教交流的重大價值和意義。當天輔仁大學還舉行了利瑪竇銅像揭幕儀式。
此次共有來自全球及兩岸三地的超過300多學者參加,其中來自歐洲、美洲、亞洲和澳洲等90多名學者發表論文。不少天主教會人士亦前來出席。當天,有天主教教廷文化委員會秘書長亞杜克努、台灣樞機主教單國璽等人參加。
在為期四天的研討會裏面,與會者會從多個不同視角審視中國歷史以及利瑪竇所處時代、追隨其步伐的明、清時代的耶穌會士們以及同時代傳教士們的經歷,展開深入的分析探討。此外,還將就當代中國教會的情況展開交流。除了主題演講、論文發表、圓桌會議之外,一系列的紀念活動也會舉行,包括「利瑪竇——龍之國度的耶穌會士」紀念品全台首映。
天主教教廷樞機主教團主席索達諾樞機還專門向研討會發來了賀電,他表示,利瑪竇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尊重和弘揚的精神永存,他同時還指出,利瑪竇「首先是基督福音的使者」。
天主教教廷文化委員會秘書長亞杜克努致詞指出,全球化的世界面臨跨文化的問題,而利瑪竇正是「跨文化中介的鮮明典範」;利瑪竇開啟中西文化正向對話,也將福音扎根於中華文化。
臺灣樞機主教單國璽則表示,利瑪竇打開明代鎖國政策的銅墻鐵壁,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梁,影響深遠。 他還指出,利瑪竇在華傳教成功的主要秘訣是他小心謹慎地研究、瞭解和尊重中國文化而不盲目崇拜,他謙卑地將當時歐洲的自然科學引進中國,改革當時士大夫空談義理而不務實際的風氣。
輔大校長黎建球致詞時,推崇利瑪竇神父是天主教在中國傳教的早期開拓者,與當時的士大夫徐光啟合譯的中文天主經,後人沿用至今。
利瑪竇(1552-1610),是一名意大利天主教耶穌會的傳教士,他在1538年沿著達•伽馬開闢的航線前往印度,開始了他的遠東傳教之旅,5年後踏上澳門土地學習漢語和中國風俗。從此,他把自己的後半生交給了中國,行程路線貫穿南北,最終在北京安息主懷。
他是傳播天主教傳入中國的先鋒之一,在傳教的同時亦帶來了歐洲的數學、天文、地理等科學知識,使明朝士大夫得以瞭解歐洲的哲學宗教、精密器械以及繪畫藝術,能夠放眼觀察和認識西方世界,是」西學東漸」第一人。同時,利瑪竇對中華文明充滿敬意,他是第一個能夠閱讀《尚書》、《周易》等中國經典因而能夠深入理解中國文化的西方人,同時他還翻譯中國典籍,向歐洲傳播中國文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