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這次的訪談是由於伍渭文牧師在分享中提到島子教授既是基督徒藝術家,亦是學者和評論家,對中國社會在文化方面能夠引起很好的轉化作用,裡面有很深的感動,相信這方面跟島子教授將有很多寶貴的思想交流。
伍:這次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基督教文化節已是第五屆了,我們很高興請到了清華大學的教授——島子來分享他《挽歌與讚美詩》的作品。今屆有島子親臨解釋其作品,甚為難得,因他是畫家,更是備受重視的藝評家。
(轉向島子教授)作為一個學者,又是評論家,理論概念深厚,所以作品藏有豐富的信息。信息透過藝術作品傳遞有個好處,因為藝術揭示實有,但同時又是遮蓋實有(reveal and cover reality) ,誘發更你渴求更終極和圓滿的實有。文字比較確定,除非是詩,但藝術作品想像空間大,讀者和作品有更大互動空間,讓人慢慢進入作品,揣摩其中的信息,這是藝術作品的好處,因它揭示和遮蓋,誘發更大認識實有的渴望,島子教授你覺得怎樣﹖
伍:不錯,我們的宣傳印刷品,確是大量採用畫作,因為畫作本身除了有美學效果外,還有豐富的意涵,要是作者本人沒有概念,就虛有其悅目的外表了。作者透過外在的形象、顏色來表達內在的概念,兩者融合在一起。就如說耶穌是神人兩性,人性的外象藏著神性,你要透過人性去看到神性;要是他沒有神性,看到外在的人性亦沒什麼。所以作者的思想很重要,有了感動還要有概念才有所表達。
島:主體的理念與理念的視覺形式表現相互契合,才是完美的藝術。道成了肉身,就是讓我們看見、接近、親和、敬愛上主。這就是優秀的藝術作品為什麼不僅僅只是感動人、而且發人深省的緣故,這個就在於主體的靈性開啟。作為一個創作主體,自己的生命、心靈首先要完全投入,也就是在基督裡面,然後通過構思,也通過禱告,為每一件作品找到相應的形式來承載理念。其實我的創作構思時間比較長,水墨的物性和技法是一次性的,多數情況下它不能重複,所以你再畫一樣的一幅畫是不可能的。
我為什麼選擇用水墨來作為一種視覺性的事工﹖因為水墨意象很微妙,所謂「得其環中,超以象外」,最適合顯示神的神性,當然神的使用也很奇妙。冥想、構思很久啊,還是出不來,總是焦慮;但是如果構思加上禱告,它就來了。比如我畫《復活:153條魚》,以前也畫過一件《復活》,但總是不太滿意,以前畫的那幅基督耶穌淩空飛起來,雙臂欲擁抱我們,像兩個翅膀在合攏。那個水墨很淡,胸懷間有星斗閃爍,他升天的時候在空中向我們承諾他會再來。我覺得復活的見證性還不夠,藝術家要創新,創新才有生命。那後來我就構思,持續畫復活系列,查經讀到《約翰福音》第21章「耶穌向七個門徒顯現」,耶穌去了提比哩亞海邊,西門彼得、安德列等七個門徒在打漁,打了一夜一無所獲。這時候天朦朦亮了,他們看到耶穌在岸上,招呼他們說「小子,你們有吃的沒有」「沒有。」耶穌說「你們把網撒向船的右邊,就必得著」一網撒下去,那網滿了大魚,共153條魚。耶穌早就在那裏給他們架好了火,正在烤魚,還有餅,他們心裏知道主已經復活了。
伍:畫作是藝術,可以向平常對基督教沒有興趣的人傳遞信仰,這些人認為他們已經了解基督教了:「啊!基督教,我們知道了!」藝術作品不是宣傳品,更不像商品的說明書,看完一遍了就沒什麼東西可看了。我們看藝術品,要花時間凝視它、默想它,感受它對你的情緒衝擊,思索它表達的信息,看了還喜歡再看。比如說,論文帶動你的思考,是邏輯的;但散文又不同了,它帶動你的感情;再下去可能是詩了,好的詩的給你看到圖像,也引起共鳴。詩和說明書不同,它有觀賞性。寫詩的人可能經一個星期、一個月才想到一兩句滿意的詩句。一篇好詩,可供人細嚼、反覆推敲裏面的概念。 島:對。這個展覽的畫冊封面(《復活之三:153條魚》)有153條魚,為什麼沒有畫上耶穌呢﹖其實這就是主耶穌親手建立我們的教會:主耶穌復活,他要加固教會。這個(指著封面)就是一個教會,一層一層往上回環迭起,正好是一個三角形。魚是基督徒的象徵符號,漢語耶穌的「穌」字啊,就是「魚」和「禾」,「禾」就是生命的糧。
伍:左邊是魚,右邊是禾,這是人生最需要的東西。
島:這裏用幾何級排了十七行,第一行一條,到第十七行十七條,恰好共153條,第十七天就是第三次復活的見證。這些數字就是我說的聖水墨的santism,這裡有天啟「聖秘」,但不是東方的神秘主義之神秘。這些發現和聖言體驗令我喜樂,非常喜樂。這色彩是藍的,深藍的,這個藍也是屬天的,是基督教非常傳統的色彩。在其他作品裡,我經常用暗紅色,暗紅色就是血與生命。
島:這是藝術的表達,可以稱之為「過程藝術」,比如有藝術家養蠶,從蛾子產卵開始,到它吃桑葉、吐蠶絲、最後變成蠶蛹。他們還錄音,蠶吃葉子的聲音窸窸窣窣,像風聲、雨聲,猶如戀人絮語,這是過程藝術。但你說的那聖灰,演繹了人的生命過程和印跡,那是屬靈的過程藝術。基督教本身就是藝術。藝術的本體是創造、創新,神創造萬物,每天都在更新,在基督裡死亡是最大、最高的更新。
伍:我記得艾略特(T. S. Eliot) 歸信基督三年後1930年發表的〈聖灰日〉(Ash Wednesday)說:「真相只能在某一時間、某一地方,呈現一次,我欣悅接納事物的本相。美麗的容貌,動人的聲音,過去就過去了,我不能盼望逆轉時間」(Truth only appears once. What is actual only for one time and only for one place. I rejoice that things are as they are. I renounce the blessed face and renounce the voice because I cannot hope to turn again) 。有人說這是艾略特最好的詩,很明顯這詩充滿聖灰日的宗教情感和概念。在這詩,他看透生死輪轉,讓真相自然呈現,不強留,不哀嘆,萬物皆有其時。真相是不能重複的,只能出現一次,一次之後就過去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可能不是真像,要是可以從將來看到現在,我們本是灰燼的不過是以人形在當下呈現吧了。什麼是真相﹖現在的真相和將來的真相是不同的,將來我們都變成灰。現今生活急速,我們追求即時的感動、沒有能耐等候。教會只有慶祝聖誕--且被商業氛圍滲透了的聖誕,忘記將臨期(Advent) 的等候和期待,但過程藝術就要等候。
島:成了一些乏味的形式,程式,繪畫成了裝飾牆壁。
伍:你說繪畫要醞釀、要等待,等到神給你感動就出來了。有時等很久都沒有信息(message) ,要等很久才出來,但書寫商品說明書就快得多,讀的人很快讀完但不會重讀,除非他不明白,但是好的詩他會記住,且反覆呤詠,好的戲劇也牢記在心,好的畫作也如是。
島:從靈裏來的才能感動人,才能榮耀上帝,
伍:所以你說中國經濟發展很快,但人追求的都是即時的享受,不過但人心仍是乾枯,人的心靈得不到滿足,在這個時候,我覺得藝術作品有市場空間,因為人本身不能容忍太即時不恆久的東西。在人的心靈深處,還是渴望屬靈的藝術作品;基督徒作家應多寫小說,散文、詩歌、劇作,甚至撰寫好的禱文,滿足屬靈的市場需要。
繼續閱讀: 中國藝術家島子與伍渭文牧師對談(二) 中國藝術家島子與伍渭文牧師對談(三) 中國藝術家島子與伍渭文牧師對談(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