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粹】黃斌:天光之望

【當代藝粹】黃斌:天光之望
《天光》,135x70cm,2019年
【當代藝粹】黃斌:天光之望
《望》,135x70cm,2024年

「天光之望」組畫由兩張也可獨立展示的油畫組成——《天光》和《望》。畫面尺寸都是130 cm X 70 cm,分別畫於2019年和2024年。因為它們相關聯的主題表達及形式表現,組成組畫更強化和深化了它們的表現力。

《天光》的金黃色調和《望》的紅色調相繼出現猶如教堂聖樂輝煌的復調呈現。這組畫曾參加了2024年12月在香港舉辦、周文志策展的「袮的名在全地何其美」第四屆基督徒藝術雙年展。

《天光》畫面形式構成的原型取自布拉格大教堂。透過哥特式教堂的高大彩窗噴湧而出傾瀉而下,充滿全畫。畫面強化了縱向的哥特式建築的框架構成,形成畫面宏大的結構特徵,給人向上的祟高的心理感覺。畫面的空間與光色表現其實已完全超越了通常的可見的自然形態。在這神聖的空間中,要體現的是「天光」——神之光。這裡的光之表現必須要超越印象主義的表層性。像莫奈所畫的教堂外景,充滿自然的光感,充滿生機與活力,也有神之創造的自然之美。然而他畫中的光與這幅《天光》中的「光」的內涵要求確實是有差異的。

這裡的光,不能僅僅是在表層,而必須有由內而外的表現性強度和超越性的心靈穿透力。這裡,「神就是光。」(約翰一書 1:5)。上帝作為「光輝」(Lux)就是萬光之源。(方濟會修士巴托羅繆(Barthelemy) 《論光》)。「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約翰福音1:4)。「天光」透過彩窗中的靈性形象噴湧而出,那光自然帶著神的屬性,榮光充滿全地。畫面上以色彩多層次的表現,達到古典與現代表現形式的融合。我期望在這裡以藝術真正體現出那光的靈性力量。讓祟高與光輝的靈力通過這視覺的感應進入我們的內心。

《望》這幅畫原本就是與《天光》一起構思的。通過幾年的對表現方式的尋找與嘗試,2024年才得以完成。和《天光》不一樣,畫面上教堂空間和雕塑造型都並非實景。它們是我對類似的多個場景與造型的綜合記憶,依據畫面的主題表現虛構組合而成。較之《天光》,《望》的空間、色彩與形象都有更多的主觀表現性。體現出在「那光」的映照中,兒女(馬利亞)對至高之神的仰賴、嚮往、渴望。

這張畫獨特的色彩效果成就了它形式表現的突出特點。我期望以特定的色彩空間處理表現這特定場景的靈性氛圍和情感內涵。這裡應當是由專屬的光與色組成的「尊主頌」,是聖潔而宏偉的色彩讚美詩。淡紫紅到明黃的光色氛圍,如升騰的朝霞。其中還包含著耶和華所命定的聖殿用色——藍色、紫色和朱紅色。色彩的樂章如馬利亞純淨的心緒,聖潔的盼望。兒女浸透其中,仰望上主。「我心尊主為大,我靈以神我的救主為樂。」(路加福音1:46、47)。

哈利路亞!阿們!

此幅《望》畫面中自彩窗而下的天光色彩,也是對《天光》一畫的構圖與光色的呼應,是同一首視覺讚美詩的輝煌的復調變奏。讓兩張畫同聲讚美「哈利路亞!阿們!」
2025年4月26日。

專欄作者黃斌,1993年在洛陽受洗,希望用畫筆和文字讚美主。曾任大學教授和旅德畫家,退休後希望以保守主義的現代油畫創作者和文化學者的姿態作主僕人。

【當代藝粹】專欄由《基督日報》與「香港藝術動力」合作推出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