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元驄教授:對辛亥革命一點思考

1911年的辛亥革命和平結束了中國自秦始皇創立的皇帝制度 是一場中西合璧,參與者國際化、基督教徒、華僑商人為主的中等階級革命

作者:呂元驄教授,香港歷史學會會長 前言 晚清因社會內部的發展停滯而呈現腐化,更由於外力的東侵,產生了政治、社會、文化、經濟等方面劇烈變動。外力不但威脅滿清的統治,也威脅到民族的尊嚴和生存;外國的堅船利炮,隨之而來的是西方近代文明,正式向古老東方的帝王權威挑戰。滿清統治者對挑戰所作出的回應是,從接受器物上的洋務運動,但打擊政治上的維新運動。祖宗家法不可變,是與傳統儒家勢力,相互支撐的帝王權威。 晚清早期革命的出現,就是打倒中國傳統的皇帝制度。究竟是什麽樣的歷史背景,導致晚清革命者要推翻帝王統治?而晚清革命者究竟,以什麽理念,堅持推翻中國幾千年堅固的帝王統治模式?總的來說,本文嘗試從晚清革命者的背景作切入點來研究。傳統研究辛亥革命的歷史,一般都不會強調革命者的宗教背景,如「基督徒革命者」 這是在傳統史籍中不會出現的。而華僑商人的背景則較易被研究者所接受。 或許「基督徒」、「革命者」是晚清歷史上的禁忌,特別是19世紀中葉中國發生過太平天國之亂,就是利用某些基督教教義,所發起的一場大規模反清運動。這就是晚清歷史上的禁忌「基督徒」的背景。而「革命者」更是將中國自秦始皇建立,幾千年堅固的帝王統治模式推翻。 一九一一年的辛亥革命,是一場中西合璧,參與者國際化、基督教徒(基督信仰者)、華僑商人…等支持,財雄力足的中等階級反滿革命。滿清統治中國267年(1644年-1912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君主制王朝,1912年1月1日隨着中華民國於南京宣布立國,孫文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仍合滿、蒙、漢、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 。 1912年2月12日,大清帝國最後一位皇帝,同時也是中國自秦始皇創立皇帝制度以來的最後一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1908年—1912年),於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頒佈退位詔書,標誌著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君主制度和平結束,史稱「遜清」。由於溥儀當時年僅六歲,無行為能力,因此由皇太后臨朝稱制。辭位正文,全文如下: “諭內閣欽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軍起事各省回應,九夏沸騰,生靈塗炭,特命袁世凱遣員與民軍代表討論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兩月以來,尚無確當辦法。南北睽隔,彼此相持,商輟於途,士露於野。徒以國體一日不決,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議於前,北方諸將亦主張於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舉為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總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閑,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 《宣統政紀》卷七○ 滿清最後一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1908年—1912年),於1912年2月12日(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頒布退位。和平結束了中國自秦始皇創立皇帝制度。滿清皇帝及皇室部分成員,退處紫禁城內,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 對基督徒革命者當中「基督徒」的定義,本文主要借用梁壽華先生《革命先驅──基督徒與晚清中國革命的起源 》(2007),「首先是受洗加入教會成為教徒的,或時人稱之為基督徒或教徒的;其次是一些未受洗就加入教會,又自認是基督徒的。他們絕大多數是更正教或新教徒,其中也包括極少數的天主教徒」 。 至於海外華僑商人、三合會會員(洪門),這些一般容易理解,不作贅述。財雄力足者是由於有海外華僑商人的參與支持,一般而言,在籌集革命活動所需經費方面不成問題。而定為中等階級的革命,是因為基督教徒(基督信仰者)、華僑商人、三合會會員(洪門)、尚有少量海外華工…等,這些階級都是有一定財產積儲,而且都是處於社會的中層階級,故定性為中等階級。 這與追隨共產黨革命一無所有赤棵棵的農民階級相比較,晚清革命者多為中等階級者則顯而易見。(謹案:關三合會會員(如:洪門),參與孫中山所領導的革命行列,由於情況比較複雜,限於篇幅本文不會作出專章申述。但依據史實,洪門等三合會,的確是支持孫中山革命的重要力量之一,有興趣的朋友可自行深入研究相關歷史。) 關于史料回顧方面。在辛亥革命史研究當中,發現很多革命者的宗教背景,常常被研究者有意無意地隱匿,基督徒則成為近代史上看不見的身份,這種情況在中文學術界尤為明顯,相關論著極少。 最近期以基督徒與晚清中國革命為專題的史學專著有:香港中國福音神學院梁壽華:《革命先驅──基督徒與晚清中國革命的起源 》(2007) 。接着是近年一些在中國內地學術期刊上發表,有關基督徒與辛亥革命的論文:如王威:《武漢基督徒與辛亥革命研究—以武漢聖公會為討論中心》,(華中師範大學,2004年碩士學位論文) 。韋國友:《關于辛亥革命中的愛國教徒》,(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3期) ,…等等。這些研究當中以梁著最值得向社會大眾推介閱讀。 當時很多參加革命的基督徒有意無意自己隱瞞了自身的宗教身份,這造成了史料考證上的困難。舉例:在香港追隨孫中山先生革命的李煜堂、李自重父子。他們的史料,很大部份是參考自其后人所編輯的〈李煜堂公生平經歷〉、〈李自重自傳〉 ,這才能確定他們父子二人的基督教背景與追隨孫中山先生革命的事蹟。 由此可見,研究考證參加革命的基督徒的身份是十分複雜,主要原因就是這方面的史料十分分散,許多一手史料散見於世界各地的基督教會的檔案館和圖書館,這些都為中文學術界撰述相關主題論著,帶來不便及限制。 限於篇幅及時間緊迫,本文一些資料主要是直接參考,參加革命者的年譜傳記;或參考網絡上的如,世華中國研究中心:《華人基督教史人物辭典》 ,此電子資料庫為本文提供很多參考資料、內地文史網站尚有《孫中山故居紀念館》 、清史纂修工程:《中華文史網》 ,這些都是近年國家建設得比較有水平的網站。 早年追隨孫中山革命,本文歸納為以下二大類:基督徒(基督信仰者)、華僑商人等。 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 孫中山 (1866—1925) ,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先行者,中國近代經濟思想的優秀代表。在1911年辛亥革命期間,他領導人民推翻了清王朝政權,和平結束了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皇帝制度。 姓孫名文,幼名帝象,譜名德明,號日新,後改號為逸仙。因旅居日本時自稱為中山樵,故名孫中山。早年在香港學醫,於1883年冬季在香港必烈者士街剛紀慎教會受洗。據該教會受洗名冊記載,孫中山署名孫日新,其意取自《大學》"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一語,又含有"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哥林多後書五章十七節)之意 。 與他一同受洗的還有其同鄉好友陸皓東,當時署名陸中桂。1894年12月在檀香山華僑中建立興中會,1905年創立中國革命同盟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為綱領。同年11月提出“三民主義”(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他要求以“三民主義”為基礎,實行資產階級的“法治”,即一切法律均由議院頒布,全體國民都要遵守法律,對違法官吏要嚴肅制裁。 他認為西方資產階級“三權分立”原則已經過時,另加中國古已有之的糾察權、考試權,從而形成了“五權憲法”理論。他還提出了分縣自治,由縣內選民直接投票選舉,罷免議員和地方官的“直接民權”的方案。 孫中山留給我們的思想遺產是十分豐富的。其著作除了出版多種單行本外,還輯有多種版本的選集、全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收錄文稿最多的是中華書局於1981~1986年陸續出版的十卷本《孫中山全集》 。 早年追隨孫中山革命有基督徒和華僑商人 陸皓東 陸皓東(1868-1895) ,原名陸中桂,字獻香,號皓東。廣東香山(今中山)人,出生於上海,與孫中山是從小一起長大的好友,因發動起義被清政府拘捕遭處死。1883年底,孫中山和陸皓東皆在香港綱紀慎會教會正式受洗成為基督徒。 在受洗名冊上,孫中山的名字是孫日新,而陸皓東的名字則是陸中桂。中國近代基督徒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青天白日"國旗設計者;"中國有史以來為共和革命而犧牲者之第一人"(孫中山語) 。 陳少白 陳少白(1869-1934) 本名聞紹,字少白,廣東新會外海南華里人,清末革命家,與孫中山、尢列和楊鶴齡同被清政府稱為「四大寇」。晚年時方受洗成為基督徒。"興中會"重要領袖。中國民主革命派第一份報紙《中國日報》創辦人、社長和總編輯;同盟會香港分會會長;廣東軍政府外交司司長。孫中山就任非常大總統時,擔任總統府顧問。 何啟 何啟爵士,CMG,JP‧Sir Kai Ho Kai(1859-1914) ,字迪之,號沃生。香港出生,籍貫廣東南海,是香港第一位獲封爵士榮銜的華人。何啟的父親是何福堂牧師。何福堂(何進善)是中國基督教第二位被按立的華人牧師(第一位是梁發)。 當孫中山在1896年"倫敦蒙難"時,即經康德黎和萬巴德多方營救方得脫險。何啟當時是法醫科教授,既是孫中山的老師,也是孫中山在道濟會堂的親密教友。他也是一位基督徒改革者、革命家,曾與中央書院的友人胡禮恒合撰 《新政論議》、《新政安衡》和《革命新論》等書,批判中國傳統禮法和舊學,提出西法救世的主張,高舉民權,倡議清廷變法及改革官僚制度。 王煜初牧師 王煜初(1843 — 1902) ,名沾輝,字炳耀,生於廣東省東莞縣官湧鄉,是中國第一代牧師王元深的長子。王元深是信義宗禮賢會的牧師。1874年,王煜初肺病復發,再度回到香港養病,受信義宗巴陵會的育嬰堂之邀,接受該育嬰堂的教師一職,教導、培育堂內孤女。1884年,因其在育嬰堂工作出色,被正式按立爲牧師。 區鳳墀長老(女婿尹文楷) 區鳳墀(1847-1914) ,本名逢時,字錫桐,號鳳樨,又號穡叟,廣東南海人。清末民初時期廣東華人教會著名長老,與國父孫中山系莫逆之交。1883年,孫中山先生從檀香山基督教學校畢業後,返回香港進入拔萃書室進修,預備投考香港公立學校。爲了補習中文,拜區鳳墀爲師,二人遂結爲莫逆之交,區鳳墀在信仰與學問上對孫中山影響甚深。 後經區鳳墀介紹,孫中山認識了美國綱紀慎會的喜嘉理(Charles Hager)牧師。在其鼓勵下孫中山正式受洗,並取教名爲孫日新。後來,是區鳳墀爲其改名爲"逸仙"。此後,國父以"逸仙"之名而蜚聲海內外 。 區長於文學,對中國典籍頗具根柢,曾在德國柏林大學任漢文教授數年。1893年參加廣州廣雅書局內的南園抗風軒聚會。1895年孫曾寄居其處。撰寫《擬創立農學會書》。廣州起義失敗後避禍香港,旋任香港政府華民政務司署華文總書記、港島荷李活道倫敦傳道會道濟會堂長老。 1896年11月孫從英國致函區報告倫敦蒙難經過,並“敬望先生進之以道,常賜教言,俾從神道而入治道”。1899年幫助陳少白在香港創辦《中國日報》。尹文楷因與孫在廣州冼基合辦東西藥局,亦於廣州起義失敗後遷居香港 。 鄭士良 鄭士良(1863-1901) ,號弼臣,廣東惠陽人。為孫中山革命同志之第一人。孫中山的左右手之一,興中會重要領袖;惠州三洲田起義總指揮。在基督教教育和基督徒的影響下,他歸信了耶穌基督,並正式受洗加入禮賢會教會。因著基督教信仰的影響,鄭士良原先頭腦中的"反清復明"觀念,逐漸轉化成為"民主革命"的理念;由江湖中人,轉變為一個理性的民主革命者。 光緒七年(1881),在廣州就讀於德國教會所設禮賢學校,加入基督教。光緒九年,加入三合會。光緒十二年,入廣州博濟醫院學醫,與同學孫中山志趣相投,結為好友。光緒十三年(1887)秋,鄭輟學回歸善,在淡水開設同生藥房,暗中聯絡三合會,被推為三合會首領。 他常來往於港、穗之間,與孫中山、陸皓東、陳少白、程璧光等人聚談國事。光緒十九年(1893)冬,孫中山、陸皓東等在廣州南園廣雅抗風軒提議創立組織,以“驅除韃虜,恢復華夏”為宗旨,鄭士良等均表贊成。翌年底赴香港,參與籌建香港興中會,光緒二十一年(1895)二月,加入興中會。隨孫到廣州建立興中會的秘密機關,發展組織。香港興中會總機關籌劃廣州起義,鄭負責聯絡廣州附近會黨。 同年九月初九日(10月26日),他率領各處民團和防營首領,齊集廣州雙門底起義機關部,準備分頭舉事。因事洩,起義未及發動已告失敗。鄭士良避走香港,與孫中山、陳少白等同船離港赴日。不久,他再回香港聯絡會黨。光緒二十五年(1899)九月初,興中會楊衢雲、畢永年、陳少白和宮崎寅藏約集三合會鄭士良、哥老會李雲彪等首領10多人在香港開會,議定三會結成興漢會,推孫中山為總會長。 楊忂雲 楊衢雲(1861 —1901) ,名飛鴻,字肇春,別號衢雲,祖籍福建海澄縣三都鄉。其祖父楊福康曾任廣東新興縣知事,因感於清廷腐敗,國勢日頹而辭官回鄉。1861年12月6日出生於東莞。香港輔仁文社社長;香港興中會首任會長。 1892年3月,楊衢雲與與謝纘泰、何汝明、溫宗堯等人創立了帶有革命性質的政治團體—輔仁文社。他們都是基督徒愛國知識青年,因不滿滿清政府之腐敗無能,深感有必要研究新學以使國家富強。 及至1895年輔仁文社部分成員被香港興中會吸納之後,楊衢雲等人才在興中會的名義下進行實際的革命活動。按時間而言,輔仁文社是最早鼓吹革命的組織,比興中會還要早二、三年。 1894年11月24日,孫中山等人在檀香山正式成立興中會。1895年2月,在孫中山的倡議下,興中會與輔仁文社聯合起來,在香港士丹利街13號成立了香港興中會。楊衢雲成為香港興中會首任會長(當時稱為"總辦"或"伯理璽天德",即President)。他們以"乾亨行"商號為掩護,秘密從事革命活動 。 宋居仁 宋居仁,生卒年未詳,廣東香山(今中山)人,僑居檀香山做工。1894年(光緒二十年)11月,孫中山在檀島宣傳革命,他贊同孫的主張,協助孫創立革命團體興中會,被推選為值理。 會後奉派與李昌到茄荷蕾(Kahuhri)建立以孫眉為主席的興中會分會。次年回國,參與廣州起義的籌畫。後隨鄧蔭南、尤列奔走兩廣間,從事革命活動。1905年曾主持同盟會香港分會工作。1911年(宣統三年)積極參加辛亥革命。後寓居香港 。 李煜堂 李煜堂(1851-1936) 又名文奎,原籍廣東省台山市。同盟會李自重之父親。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起,經營保險業,分店遍佈國內各口岸及南洋一帶,時人以“保險大王”稱之。光緒三十一年(1905),與子自重、婿馮自由加入同盟會,並奉命設分部於港、澳、穗各地,翌年八月,興中會及同盟會喉舌《中國日報》瀕於停刊,李徇陳少白、馮自由之請,斥資承購,由馮自由任社長兼總編輯。 宣統二年(1910)正月,廣州新軍起義失敗,港府對《中國日報》嚴加監視,李改以他的藥材行金利源為黨人秘密機關。自黃花崗之役以迄民元南京政府成立,所有海內外軍需之出納,器械之貯存,皆唯金利源是賴。翌年九月,廣州光覆,《中國日報》遷廣州出版。 李隨胡漢民至廣州,任廣東財政司長。次年辭職,致力於商務,在港創設廣東銀行。民國5年(1916)討袁之役、民國6年護法之役、民國9年討莫之役及北伐之役,均嚐聯絡港商,籌集餉糈,為孫中山之助。 民國12年4月,孫中山任李為中央財政委員會委員。後致力教育交通公益諸事業,民國21年“一‧二八”淞滬之戰起,向港商募集巨款,接濟義軍,先後匯滬者百數十萬元。民國25年1月1日,在香港病逝。民國政府以李“振興實業,贊助革命,輸財濟餉,籌策匡時”,予以褒揚 。 李自重 李自重(1883-1971) ,原名李炳星,香港富商李煜堂長子。1901年聞清廷有割讓廣東予法國之說,與馮自由等在橫濱組織廣東獨立協會。1903年,在孫中山所創辦的革命軍事學校學習。 次年加入同盟會,旋與馮自由等奉命返香港設立同盟會分會。期間曾於九龍創辦光漢學校,以軍事教育為主,受其影響,全港習武之風極盛,他亦因此而被驅逐出境。 後與李海雲在新寧城起義。民國政府成立後脫離政界,任香港廣東銀行副司理。1937年,改任上海聯保水火險有限公司總司理,同時在香港社會團體及各行商業均任要職。信奉基督教。追隨孫中山先生革命的李煜堂、李自重父子 馮自由 馮自由(1882-1958) ,原名懋龍,字健華,祖籍廣東南海縣人。出生於日本,自幼留學日本,1895年在日本橫濱跟隨父親馮鏡如及叔父馮紫珊加入興中會,年僅十四歲,是年齡最幼的會員。 1905年參加中國同盟會,被推為評議員。旋赴香港,與陳少白建立同盟會香港分會,任書記兼《中國日報》記者。次年《中國日報》改組,任社長兼總編輯。並被推為同盟會香港分會會長。 1919年寓居香港。1922年5月,派兼文官高等懲戒委員會委員。1923年在廣州自設民治通訊社。11月被孫中山派為國民黨臨時中央候補執行委員,參加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會議; 12月廣東大本營任命為廣東宣傳局局長。 1948年12月遷居香港。1951年8月定居臺灣。1952年任“總統府”國策顧問。1958年4月6日病逝。終年76歲。著有 《中華民國開國前革命史》、《革命逸史》、《華僑開國革命史》等。 鍾榮光 鍾榮光(1866—1942) 字惺可,廣東香山 (中山) 人,1866年 (清同治五年) 生。幼年隨父至香港入私塾,後返廣州入大館,17歲中秀才。1889年中恩科副貢;同年設大館於廣州授徒自給。1894年甲午科舉人,繼赴北京應禮部試。1896年在廣州加入興中會;同年剪辮,並辦《博聞報》,又兼辦《安雅報》。 1897年報館被封。1899年應聘爲格致書院國文教員。1900年在香港加入基督教,又因轉載上海報章新聞遭通緝,避居澳門。1937年6月退休後,改聘爲嶺南大學名譽校長; 7月參加廬山談話會。 1938年6月,任第一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1940年9月,遷居香港; 同年12月,任第二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1942年1月7日逝世。終年76歲。著有《廣東人之廣東》等。 王寵惠 王寵惠(1881-1958) ,字亮疇。原籍廣東東莞,生於香港。幼習英文。曾於香港入讀聖保羅書院,及後於1900年在北洋大學堂法律系畢業,獲欽字第一號考憑,為中國第一個大學畢業生。 應南洋公學之聘,任英文及地理教席。1901年赴日繼續研讀法學,並贊同孫中山革命,發起成立國民會。後與馮斯欒、鄭貫一、馮自由等發起組織廣東獨立協會。 1902年轉赴美留學,在耶魯大學獲法學博士學位。1904年曾在美國協助孫中山撰寫《中國問題的真解決》的英文稿。後赴英國再行研究法學,取得英國律師資格。1949年赴香港,後轉臺灣。1958年3月15日病逝臺北。 林護 林護公傳略(1871 - 1933) 先父林護公,字裘焯,廣東新會縣人。早孤家貧。年方十三,即隨遠祖涉重洋,往澳洲謀生。工余就讀青年會夜校,勤儉忠誠,壯志不屈。苦曆十載,始攜其血汗積存,買舟歸國,與許蒙恩女士結婚,成家立室。其後幸蒙主呼召,虔學基督。愛主愛人,扶助孤寡、資濟貧弱,不遺餘力。 在港創辦聯益建造公司與昆仲同心協力,共謀發展,分行遍及港、滬、粵各地,承建各項工程。此外更熱心愛國,提倡革命,追隨國父,集募經費,為國父之摯友。又熱愛教會,全心致力聖公會之擴展,創立聖保羅堂,協助初成立之香港基督教青年會,支持基督教之大光報。為人急公好義,關懷桑梓,曾極力調解其本鎮械鬥,請兵剿匪,拯釋人質。 對教育方面,亦有極大貢獻。曾創辦聖保羅女學院,即今男女聖保羅中學之前身,並為廣州嶺南大學華人接辦後之首任校董。又在其本鄉開辦裘焯學校,及在憐墟開辦蒙恩女校,以培育青年學子。至若倡辦或資助有關傳教、教育、體育及社團等事工,則更難勝數矣。 去世前曾預立遺囑,撥出其部分遺產,設立林護基金,繼續其未競之全功。其一生行為,皆蒙上主引領,榮神益人,實足為我等後輩之楷模。乃謹述其生平概略,以志孝思,並藉此頌揚主恩。榮歸上帝。 林植宣 謹志。主曆一九八七年仲秋 李昌 李昌。 生卒年未詳。廣東香山(今中山)人。其父曾參加太平軍,故素具反清意識。香港皇仁書院畢業,受檀香山政府聘約赴檀充當法院譯員及《檀山新報》譯員有年。1894年(光緒二十年)孫中山抵檀倡反清革命,他志願贊助,共策進行,與孫交誼甚篤。 是年11月24日參與創建興中會,被推為值理。旋赴茄荷蕾埠發展會員,建立興中會分會,奔走甚力。1899年梁啟超持孫中山介紹函到檀求助,為梁所惑,竟力助梁設保皇會及籌款。1903年孫中山重游檀島時,他與程蔚南等復興興中會組織。民國後病逝。 杜守傳 杜守傳。生卒年未詳。鄉籍未明。檀香山商人,興中會員 。 馬應彪 馬應彪 (1864—1944) ,廣東香山 (今中山) 人,1864年 (清同治三年) 生。年青時前往澳州悉尼經商。 澳洲華僑。1890年在悉尼創辦永生果欄,運銷中國國貨,漸致富。後攜資回國二次創業,1900年在香港開設先施百貨公司,首創商品標價出售和設女售貨員的先例。歷任公司司理、監督。是中國最早的四大百貨公司之一的先施百貨公司創始人。 馬氏壯年回國,追隨孫中山,在省港澳渡輪中,以傳教唱聖詩為名掩護革命,冒險犯疑,功成不居。辛亥革命後,孫中山所領導的革命政府,由於列強和軍閥的仇視和抵制,經濟上遇到很大困難,1917年9月16日,孫中山任命馬應彪為大元帥府籌餉委員,發動海外、港澳人士捐款支援革命政府。 馬曾任中山模範縣訓政委員兼財務組主任。後棄官從商,1912年創立上海先施百貨公司。並先後在廣州、新加坡、南寧等地開設先施公司或支店,兼投資人壽保險、儲蓄銀行、化妝品、粵漢鐵路等。 馬氏飲水思源,致力家鄉建設。當中有投資岐關公路、輪船,捐辦婦兒院 、公園、教會墳場、醫院 、嶺南大學招待所、護養院,十友堂等,曾任富民、沙湧、世光、民生等校校長;廣州培英、南洋郇光、中山女師、廣智學校校董;廣州紅十字會主席、嶺南大學首任華人校董等。 黄在朝 黃在朝。生卒年未詳 。廣州真光公司創辦人。支援孫中山革命 。 蔡興 蔡興(1870-?) 字:祥秦,別字英輝,號:禮和。少時隨舅父到澳洲謀生,稍後與馬應彪等合股在悉尼開設永生果欄,漸致富。1891年攜弟蔡昌到澳洲,兄弟合營商店,並種植水果與蔬菜。 1899年應馬應彪邀請,與12位華僑合夥於1900年在香港開設先施百貨公司。1912年在蔡興的支援下在香港創辦大新公司,之後又在廣州、上海建立公司,成為中國近代工商界巨擘。 此外,還充任廣東銀行、國民銀行、永生公司、香安燕梳公司董事或主席;又曾投資於馬玉山餅乾公司、興華制面廠、華洋織造廠、中華糖廠、中國郵船公司、中澳航業公司等企業。是中國近代有影響的實業家。 他對孫中山革命事業傾心支援,曾捐與巨款,尤在二次革命時,給予大力的支援。蔡曾先後任中山縣顧問,中山縣保衛團總局董事及參議,廣東督署名譽顧問、中山模範縣訓政委員會名譽顧問等職務,在家鄉辦有多項慈善事業。 蔡昌 蔡昌(1877-?) 蔡興之弟,14歲隨兄赴澳洲謀生。蔡興與同鄉馬應彪等合股在悉尼開設果欄,蔡昌在永生果欄幫工,協助蔡興開辦果園種果、種菜。支援孫中山革命甚力。 史堅如(史可法後裔) 史堅如(1879—1900) ,原名文緯,字經如。其先祖居住於江浙地區,後遷居廣東番禹,是明末抗滿殉國民族英雄史可法的後裔。1898年,史堅如進入教會學校格致書院讀書,正式接受西式教育。 格致書院為美國北長老會宣教士哈巴安德(Rev. Dr. Andrew P. Happer)和香便文(Rev. Benjamin C. Henry)兩位牧師所創辦,於1893年以中國基督教大學的名義在紐約注冊,畢業生可以領取學位。 1894年,香便文出任格致書院的監督,他曾在廣州起義失敗後幫助革命志士脫險。1897年美國董事會特派尹士嘉(O. F. Wisner)來華擔任該院的監督,校務得以進一步發展。 該書院中文科教習崔通約(崔成達)原是康有為的弟子,在戊戌變法中因親見基督徒熱心營救康有為等維新派人士而深受感動,遂於1899年歸信基督教,自此由改良主義轉向革命,主張以革命和基督教救國。格致書院吸引了不少中國基督徒革命者,孫中山的得力助手陳少白就是其中的一個。 謝纘泰 謝纘泰(1872—1937),字重安,號康如。祖籍廣東開平,生於澳大利亞悉尼。光緒十四年(1888)就讀香港域多利書院,先後結識楊衢雲、周超岳等。光緒十八年二月畢業後,在香港政府公務局任職員約十年。光緒十八年(1892)與楊等組織愛國團體-輔仁文社,厘定愛國宗旨,私議反清之舉。 光緒二十一年(1895)一月,孫中山籌設香港興中會,與輔仁文社接洽,謝、楊諸人結束輔仁文社,加入興中會。參與籌備乙未廣州起義,在香港與何啟一同負責對外交涉與宣傳工作,聯絡香港政界人士與外國駐港領事,並通過報刊宣傳,爭取輿論支援。 參與修訂興中會對外宣言,曾草擬致清光緒帝公開信,在香港《德臣西報》、《士蔑西報》及新加坡諸報刊發。謝擁楊而排孫,力舉楊衢雲為興中會首領,是“楊派”的主要人物。廣州起義失敗後孫、楊等出亡海外,獨謝留在香港善後。光緒二十三年(1897)結識康廣仁(康有為之弟),曾致力於與維新派合作。光緒二十六年(1900)初結交港商李紀堂,又聯絡在三合會中頗有影響的洪全福(洪秀全之姪),擬擁戴容閎為首領,組織包括革命與維新各派人士為“統一維新黨”。 同年春夏間,孫中山策劃惠州舉義,來往香港,於舟中商議軍務,謝參與其中而暫擱置與維新派合作的計劃。參與孫等興中會會員致港督卜力(Henry A. Blake)以爭取支援的上書。光緒二十七年(1901)初楊被刺身亡後,與李紀堂聯絡洪全福所屬會黨,策劃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農曆除夕在廣州起義,擬舉容閎為總統,成立“大明順天國”。事洩失敗後,退出實際政治鬥爭。 民國前夕曾為容閎轉遞致孫中山函,並向孫建議召容氏歸國。民國13年(1924),謝在《南華早報》發表了英文日記體裁的回憶錄《中華民國革命秘史》,記述了興中會的有關活動,保留了一些較重要的史料。民國26年在香港病逝。 宋耀如 宋耀如(1866,一作1861—1918) ,名嘉樹,字耀如,原姓韓,名教准,因12歲時過繼給姓宋的舅父而改姓宋。文昌縣昌灑鎮古路園村人。生於1866年。他在我國近代史上名重一時,人們稱他是“世界上最傑出的父親”,因為他的三個兒子(宋子文、宋子良、宋子安)三個女兒(宋藹齡、宋慶齡、宋美齡)都各有作為,他的女婿孔祥熙、孫中山、蔣介石,都是中國的權力人物。美國監理會牧師。1890年在上海創辦華美印書館,除印行宗教讀物和大量翻印西方的歷史、科技書刊之外,並為革命志士聯絡點。追隨孫中山參加革命。 總結 一九一一年的辛亥革命,是一場中西合璧,參與者國際化,包括基督教徒(基督信仰者)、華僑商人、三合會會員(洪門)……等支持,是財雄力足的中等階級革命。從上述各參加革命之有關人士的背景經歷,我們認識到下列三類: 其一是職業革命家:孫中山 (1866—1925) 、陸皓東(1868-1895)、陳少白(1869-1934)、 其二是基督教會中之牧師、長老:王煜初牧師(1843 — 1902)、區鳳墀長老(1847-1914) 其三是華僑商人兼有基督信仰者:李煜堂(1851-1936) 、李自重(1883-1971)、林護(1871 - 1933) 當時很多參加革命的基督徒有意無意自己隱瞞了自身的宗教身份,這造成了史料考證上的困難。值得一提的是,關於晚清革命一場中西合璧、參與者國際化的看法。關於中西合璧,主要是參與革命者的基督教宗教背景,基督徒革命者為新的群體,他們的革命理念是對生命的尊重,人道主義、平等、博爱;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是晚清救國運動中的先覺者和先行者。 晚清革命成功以和平結束了中國自秦始皇創立的皇帝制度,建立了共和政體,緊接着來是國民政府是以西方模式的嶄新政府,故曰中西合璧。因為不少和革命有關的人士,大都來自清朝領土以外地方,如殖民地的香港、澳門、日本、美洲、澳洲…等,故曰參與者國際化。 由於得到財雄力足者,海外華僑商人的參與支持,一般而言,在籌集革命活動所需經費方面不成問題。而定為中等階級的革命,是因為基督教徒(基督信仰者)、華僑商人、三合會會員(洪門)、尚有少量海外華工…等,這些階級都是有一定財產積儲,而且都是處於社會的中層階級,故定性為中等階級。與中外革命相比較,從1789年法國大革命到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君主都是不得善終,而中國辛亥革命,則以溥儀(1908年—1912年),頒布退位詔書,標誌著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君主制度和平結束,史稱「遜清」。這就是革命者救國精神的體現。盡心愛國,開通民智。 對辛亥革命一點思考 自一九一一年的辛亥革命,不單遏止了滿清的統治,更一口氣打倒了中國皇帝的制度。緊接着來是國民政府是以西方模式的嶄新政府,但清末的陋習如貪污腐敗仍繼續存在,國家在二十世紀上半部失卻了重心,以往的儒家傳統受盡強攻猛打,外來政治思想如民主和共產又不能站穩腳步,以至中央權力大為削弱,地方政治四分五裂。 二十世紀初期,產生了軍閥政治,究其原因是「槍桿子」為個人或小團體的利益所至。及至國民政府於1928年6月北閥成功,中國才算暫時統一起來,但元氣己大傷。接着受到日本大舉侵畧,內憂外患,幾經艱辛才渡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國軍首當其衝,與日軍力拼,傷亡慘重,被迫逃避西南(四川),中國第二勢力「共產黨」,善於運用游擊戰術,與當時農民打成一片,甚得平民支持。抗日戰爭勝力後,共產黨差不多控制中國大部分農村地區。 國共內戰,共產黨以農民的力量打倒國民黨軍。上述國共之戰,可以說是大商家階級與小農民階級之對壘;前者之勢力受到戰火的洗禮,加上因國勢轉弱而人數大減,後者人多勢眾,好像從一夢中醒覺過來,對於共產黨的平均主義,從一無所有,變成「人有我有」,當然樂意接受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便是從普羅大眾的根基上一步一步建立起來的。 查看參考書目及網絡資料請按此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