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紹昌牧師:能與同志同席否? 編輯室 2012年8月9日星期四 上午10:42 作者:呂紹昌牧師 歐巴馬總統的一句「我認為同性伴侶應該能夠結婚」的告白,又讓他締造了一項第一:第一位公開支持同性戀婚姻的美國總統。甚至《新聞周刊》竟然稱歐巴馬為「第一個同性戀總統」,暗示他也有此性傾向。歐巴馬是否如漢哀帝有「龍陽之好,斷袖之癖」的傾向,並非重點。但媒體都把握機會,稱之為「歷史性的一刻」。一時之間,同性戀者歡欣鼓舞,而保守的教會信徒則差不多要搥胸頓足了。 值此歐巴馬支持度低落的大選年,不僅是他自己的表白,在四天之內,歐巴馬政府中的要員都出面表態支持同性戀婚姻,讓人有不小的遐想空間,揣測這是否是政治上的運用。副總統拜登於六日接受「國家廣播公司」專訪時,就表示對同性婚姻「不會感到不舒服」。七日,教育部長鄧肯接受電視專訪時,跟進表態表示支持。九日,歐巴馬接受「美國廣播公司」新聞訪時,公開表明同性伴侶應該能夠結婚,並且認為是件重要的事。 寬容但權謀的政治舞台 有人說,歐巴馬的表態,無非是反映了美國社會趨勢的進程。此說似乎有幾分道理。而關於支持同性戀的各樣研究與調查報告,也佐證這個發展趨勢,尤其是在年輕族群中,對同性戀的同情與支持,正緩慢但穩定地上升之中。甚至,若仔細追蹤歐巴馬針對同性戀婚姻的觀點,雖然似乎是刻意地模糊他的立場,但仍可看出來他的立場不斷地在朝贊同同性戀靠攏。歐巴馬擔任參議員時期,一方面支持同志權益和「民事結合」(Civil Unions),但仍然認為婚姻是一男一女的結合。到了去年,則全面廢止軍中同性戀「不問不說」(Don't Ask Don't Tell)政策,同性戀軍人的身份完全明朗化。 歐巴馬當然是政治人物,因此美國社會接受同志婚姻態度的漸進轉變,他就必然跟著「演變」。美國社會對同性戀婚姻的觀點越來越開放寬容,這是大勢所趨,此乃事實。歐巴馬的表白,其背後的動機與道德判斷,我無從得知。但根據《華盛頓郵報》的報導,歐巴馬競選團隊和金主都認為,同性婚姻議題可作為競選募款的利器。這種報導並非空穴來風。事實上,在歐巴馬告白之後的九十分鐘之內,政治獻金即湧入一百萬美元。無論什麼議題,只要與社會支持、選票流向、政治獻金等利益形成合體,任何政客都不會輕易放過。 但是,作為一個擁有無上權力的國家領袖,在此高度之上,他的動見觀瞻,豈是追隨民意或民粹就能輕易地打發?在《論語》顏淵篇中,孔子答李康子的問政:「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講究個人主義的現代美國人,大約不會欣賞孔子這種道德論調。但是,令我驚訝的是,在歐巴馬宣布支持同性戀婚姻合法化的兩個星期之後,美國民眾竟然對同性戀婚姻的觀點有劇烈的變化。根據《華盛頓郵報》和「美國廣播公司」的聯合民調,53%的受訪美國民眾認為同性戀婚姻應該合法化,相對地,反對者降低到39%,而僅僅六年前,只有36%受訪者認為同性戀可以合法結婚。在各族裔中,變動最大的是非洲裔族群,由兩週前的41%驟升至59%。這種劇變,大約不是經過縝密的理性思考,很難說是完全沒有情緒的作用。領袖應當領導,還是跟隨呢?若領袖跟隨民意,而民意跟隨領袖,豈不是瞎子領瞎子嗎? 總統個人的性傾向,對同性戀的觀點,以及對同性戀婚姻的看法,是他個人的自由,與他人無關。但是,總統的身份並不容易與他自己個人身份切割。更何況總統對這些議題所發表的言論,有些行政綁架司法的意味,令人難以苟同。在政治的操作中,甚至同性戀議題退居次要點,只是政治運作的屠城木馬,暗藏其他金錢與利益的動機。總統何須攪渾這個越來越污濁同性戀婚姻議題的池水呢? 堅持而困難的信徒見證 同性戀行為與婚姻的議題,無疑地是嚴肅的。因此,針對同性戀的議題,教會不能沒有清楚而堅定的立場。天主教與東正教的立場十分地清晰而堅定,堅決反對同性戀的行為與婚姻,沒有含混的空間。然而,更正教的繁多宗派之中,卻充滿分歧的聲音,純正保守的教會教派堅決反對同性戀,而自由立場者堅決贊成,甚至允许按立同性戀牧師,至今仍然各吹各的號,頗令人憂心與遺憾。 針對同性戀議題,福音派教會需要從神學與生活實踐上,達到合乎上帝聖潔公義而又慈愛的原則與立場。如上文所述,此事已經是不小的挑戰。接著,如何在生活情境中處理同性戀的問題,則是更大的難題。福音與同性戀文化的交鋒,並非現代才發生的事,因為同性戀可能是與人類歷史一樣古老。聖經創世記早早就記載了亞伯拉罕的侄子羅得,就生活在同性戀文化之中(創十九章)。古代羅馬人的器皿甚至有淫穢的同性戀圖畫。羅馬帝國消失了,但同性戀卻仍舊存在人類社會之中。 但歷史上對同性戀的寬容與追逐,莫以此世代為甚。在你我有生之年,同性戀不但不會消失,還可能更加氾濫,甚至大家都習以為常,見怪不怪。目前,支持同性戀的比例已經超過50%,而且還再增加中。此事可能成為真實:若有一天,在你我所身處的國家中,支持同性戀婚姻的比例到達65%,甚至70%以上,到時候保守的基督徒將如何因應呢? 挑戰並非僅是從教會外部來到,來自教會內部的,可能更困難。譬如,近來美國天主教一個最大的修女組織(LCWR)與羅馬教廷產生頗大的爭執。教廷認為,無法認同極端婦女運動思想,責怪一部份修女消極抵抗教廷的「反對墮胎、安樂死、與同性戀婚姻」立場。教宗本篤十六世在還沒被冊封為教宗之前,在一九九七年新書《世上的鹽》的專訪中,就教會的前途提出先知般的警惕:「或许,我們正面臨教會歷史上一個新而不同的時代,基督信仰的特色將更像一粒芥菜種,存在於弱小且似乎是不起眼的群體之中,活在與邪惡的激烈掙扎之中,但卻將善帶入世界,讓人迎接上帝的降臨。」他的異象與信息,得到许多羅馬天主教主教的喝采。本篤十六世是正確的,因為只有讓「祂必興旺,我必衰微」(約三30),這樣,上帝的道才能更加興旺。越是強大的教派、教會、群體或個人,越是須要明白這點。 面對同性戀的衝擊與挑戰,教會仍然需要繼續掙扎,找出合乎主耶穌教導的策略與實踐。我深信,耶穌的言行典範,仍舊是出路。除了禱告,耶穌喜歡與一般罪人妓女稅吏一同坐席吃飯,深談生命之道,醫治他們的肉體與心靈上的疾病,卻毫不打折扣地吩咐罪人要認罪悔改。我們不能忘記,祂當時僅取了一個極為卑微木匠之子的樣式,卻面對強大的僵死宗教信仰,富裕但敗壞淫亂的羅馬社會,以及每一個人身上深沉的罪債。 面對同性戀議題,上帝給教會有不妥協的立場。但,耶穌留下的榜樣卻是深入每一個罪人的生活與內心深處,吸引人心歸回。 蒙允轉自《傳揚》雜誌第總43期刊:http://www.efccc.org/ArticleDetail.aspx?DocID=377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