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香港中文大學校長金耀基先生曾言,大學與現代化中國發展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從今天大學的情形差不多可以看到三十年以後中國整個社會的情形。引伸其意,不外乎:大學無生氣,未來無希望,精神不獨立,思想不解放,人才不積累, 薪火無傳承。
百年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與現代大學的發展是分不開的。藝術教育屬於人文,更不能自外於大學的根本使命與精神品格。民國時期,蔡元培任教育總長及北大校長,主張大學要兼容並蓄,學術自由,造就了林風眠、劉海粟、徐悲鴻等現代藝術大家和藝術教育家,其流風餘韻使幾代學人受益。清華國學院的導師陳寅恪曾提出「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其實是世界著名大學的一個普遍的潛在的校訓。此乃大學之道統,之薪火,之元氣。大學是一個思想庫,其本質即超越政黨、階級、族群及種姓。而以黨代政、以政代學,畸形的行政化加之唯利是圖的產業化工具主義危害了大學精神。
當今大學一個普遍問題依舊是學術不能獨立,思想不能自由,教授沒有自己的聯合會,根本不能以學術治校,反倒如履薄冰,日愈犬儒,粗鄙猥瑣,甘當一個「南房行走」。至於莘莘學子,夫復遑論道義擔當與知識創新歟?一旦大學精神虛脫了,在不良的社會機制之大環境以及大學機制之共同體內部不良現象的影響下,品質清純的學生也會被世風流俗異化,學者也會被市場經濟異化為經濟的機器,甚至墮落為經濟動物或者科學的騙子。這是最根本的症候,其他的都是次要的。一百年來,中國大學最好的時代是民國時期,出了很多傑出的學術大師、哲學家、藝術家、作家、科學家、工商英才。故而,在亂世中後發的梟雄毛澤東之知識水平在當時只能在北大做個圖書管理員。
中國高校多年來一直發誓要躋身世界一流大學,然而,在「2010亞洲大學前200名」排行榜上,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連亞洲前10名都沒進。中國高校離世界一流大學有多遠?再一次引發「錢學森之問」:為什麼我們的大學總培養不出傑出人才?! 竊以為,要從整個教育體制和社會體制來反思,欲割除痼疾,必先澄明本源為要。
趨於模式化的教育體制
美術學院的藝術教育體系與現有的行政體系是統一的,大學官僚化意味著精英的官僚化,院系領導皆由黨校培訓,然後行政任命,而非以學術水平為基准交由教師普選,流弊所在,不是以學術為本,而是以官位為本,不是以師為榮,而是以吏為榮。事如「薄王事件」爆發之後,人們才知道這位「王捕頭」居然是多所大學的客座教授,以及當地一所美術學院的特聘教授,這種現象與晚晴帝國之賣官鬻爵本無二致,體制腐敗令人心民氣凋零,亦令天下學人寒心。
當我們回顧中國改革開放30年歷程,容易被忽略的一個現象是:思想和人才發端即為教育制度、尤其是大學教育制度的率先改革。1977年恢復高考,1978年擴大派遣留學生,這些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和長期安排,對於中國學統的迅速恢復和現代化進程的瞬時重啟功不可沒。由此才有整個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各大院校成為學術重鎮和改革主干之城。 但其後時移勢易,大學簡政放權遭遇逆轉,以發展代替改革,以產學研一體化取代多元辦學探索愈演愈烈,大學行政化、功利化漸成痼疾,產業化、庸常化彙湧成潮。欲躋身「世界一流大學」者多富貴氣而無清貴氣,而標榜教育大眾化者則以規模擴招數字論英雄。 如此蛇鼠兩端,實在乏善可陳。
學院的教育與日後成為批評家、藝術家關聯到底有多大?
我不贊同學院主義,是因為學院教育所復辟的同一性與僵化,然而學院教育的本體所秉,還是培養藝術人才的必要途徑,每一個專業都需要有相應的學術訓練、技能的掌握,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德與藝的統一,技與道的統一。有師承、有批判,才會有創造,有超越。更為根本的是造就一個獨立的全人,達到知識與生命的圓融。前面已經說過,大學教育體制率先改革是社會政治制度改革的先聲,我們已經看到,文革結束之後近30年,從85美術思潮開始,有影響的當代批評家、藝術家,絕大多數都是經由學院的學術訓練而後進入社會實踐的歷練,方才獨樹一幟,進而貢獻於藝術與學術。所以學院要消解洗腦機制,堅持以開放的姿態,面向生存的真實性,形成一套鼓勵學生積極思考的批判精神、勇於探索的機制,追求學術自由。現在的80後、90後在精神信仰、道德、審美的判斷力、文化人格自覺塑造方面比較弱,令人擔憂。如《聖經.箴言》所言,因為人的心思怎樣思量,他的為人就怎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