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焦慮症

社交焦慮症
社交焦慮症
陳先生是我一個二十歲的病人,他那天來看病說最近他下午經常在吃午餐時作嘔而不能進食。在我問完一般的病歷後,覺得不像腸胃問題,病徵也不像因耳水不平衡的常見原因而 引致的作嘔,我便考慮可能是情緒的問題。一問之下,原來他只會當同陌生的同事或與上司吃午飯時才會出現這種作嘔的感覺。他說:「我害怕如果我在人面前嘔吐,我會感到十 分尷尬。」但他與家人吃晚餐是沒有那種作悶的感覺。

他回想有一次,大約在一年之前,他與朋友在餐廳吃晚飯,喝了些酒後嘔吐,他覺得被朋友看到他狼狽的樣子,感到尷尬。現在經常會避開與同事吃飯。他也因有一次染上腸胃炎 引至肚瀉,但因要搭火車上班,覺得車上的人在注視他而感到羞恥。之後常感到別人在火車上注視他。在思想上,他每天在火車都幾乎必定感到不安或恐懼,因他覺得周邊的人在 注視他,知道他有大便的感覺。他知道這樣的焦慮感覺不合理,令他感到困擾。他也時常在午餐飲水時因感到手震而雙手拿起水杯,快快喝一小口,便把水杯放下來。 研究顯示社交焦慮症的終生發病率大約為10%。常見大約平均在十三歲後發病,很多病者甚致一生都沒有接受任何治療。社交焦慮症可增加自殺、酗酒、濫用藥物、憂鬱症、和其他 焦慮症的出現的機會。 由於社交焦慮症患者在大約十多歲後可能出現,及早診斷這種焦慮症是尤其重要。基層醫生應該提高對青少年、家長對社交焦慮症的認識,以及醫生自己要提高警覺,例如病人很 少有眼神接觸,文靜不願回答問題等等的蛛絲馬跡。令患者能及早知道,而接受治療。從而減少因為社交焦慮症帶給他們在生活上的影響,包括對其學業、工作及家庭、社交、朋 輩關係和情緒的負面影響。 在治療方面,可用藥物治療,包括鎮靜劑—「苯二氮莗類 Benzodiazepine」有易上癮的壞處;新一代抗鬱藥血清素(SSRI),副作用少且安全;舊一代抗抑鬱藥三環素( Tricyclic antidepressant),副作用多。 非藥物治療,包括有認知行為治療,對社交焦慮症有確實的功效,而且有科學數據的支持。社交焦慮症的病者時常擔心別人留意到自己在社交場合出現失儀的行為,他們的信念是 他們會做出不能接受的行為而被人排斥,失去自我的價值或地位,和不能完成個人重要的目標。這些一成不變的思想直接影響他們的社交生活,引致惡性循環,今他們不願參與社 交活動。他們最重要的思想是「每一個人都看得到我是緊張的」。例如當患者感到焦慮時,身體緊張的症狀會同時出現,例如面紅、流汗,腦袋一片空白。病者會盡極大的努力去 隱藏病徵,令其他人察覺得到。病者會多些留意自已的表現,而不會評估別人,所以引起惡性循環,最終視自己為「社交物件」,從而產生一些「安全行為」例如:延遲發問、細 聲說話、覆核他們自己之前說話的內容等。用行為療法可幫助患者克服焦慮,必須令他們明白即使在社交場所表現不如理想也沒有甚麼大不了。 最近世界著名的精神科教授Professor David M. Clark, King’s College, London 在香港主持的社交焦慮症的認知行為治療的工作坊,他用現場攝錄機的協助下,一次性令有「 自己感到有手震」的病者了解病因,事實上,病者同一般人拿起水杯一樣,沒有真的手震」,在行為實驗中病者與教授一起拿起水杯,看到自己是正常的,根本沒有病者所想像的 手震問題。病者歡喜若狂的致電告訴妻子:「我的病醫好了!」

(陳韋銘醫生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M.B., B.S.(HK), 六感教學總會(亞洲)顧問))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