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永富從「問題白飯魚」談到企業道德

司徒永富從「問題白飯魚」談到企業道德
鴻福堂集團執行董事司徒永富上周出席香港柏祺大學研究院商學院的啟動典禮時,以「道德為本的商學教育」為題分享。(圖:基督日報/陳麗斯)
鴻福堂集團執行董事司徒永富上周出席香港柏祺大學研究院商學院的啟動典禮時,以「道德為本的商學教育」為題分享他對營商的看法。

本身在商界闖蕩多年,又投身高等教育學府商學教育、並帶著基督徒使命的Ricky,對全球經濟價值觀念以至於本地商界的營商氛圍有不少觀察。他表示期望通過道德為本的商學教育及實踐,令基督教信、望、愛等與普世價值相同的價值觀能為社會帶來正面的影響。

營商者「以錢為首」禍害無窮

Ricky首先提到最近香港出現問題「白飯魚」、全球金融海嘯、雷曼倒閉、毒奶事件等,不論是香港還是全球,營商者的道德良知問題無疑已響起警號,以錢為首的價值觀除了害人外,亦有人因此自害己命。他提及當金融海嘯發生後,一些世界知名的富豪因受不住財富蒸發的打擊而自殺,亦歸因於將金錢放於人生價值之首的緣故,結果是連生命都賠上。

他又提及福特平托(Ford Pinto)事件。福特平托是福特汽車公司在70年代發生推出的車款,該車款推出巿場後,才發現只要以低速碰撞尾端,亦能導致燃料箱破裂並造成爆炸。但福特公司的管理者竟認為將該款車回收的成本要比出人命事故的保險賠償為低,因而容讓該車款繼續使用。Ricky說時至今日,「福特」已成為品質受廣泛質疑的蒙羞的品牌。

從「利潤至上」慢慢轉向於「社會責任」

Ricky又解釋,過去經濟學著重商業利益觀念。經濟學家Milton Friedman認為企業已交稅,因而無需付額外的社會責任,商人只需遵守法律賺錢就可。這類觀念現在已開始為人詬病,人們開始關注企業的社會責任,由以前芝加哥學派、Samuelson的「利潤最大化」等觀點走向「營利橫向的優化」,即在賺錢之餘要同時亦要提高社會總體營利,而且確保大家的和諧,才是社會福祉。此外「社會公義」亦受到關注和重視。

他又提到日裔經濟學家Fukuyama所提出的以誠信為「社會資本」的觀念,而Stephen R. Covey所提出的「成功人士的七個習慣」亦以「誠信」為成功企業經營者的基礎。電視劇《大宅門》講述老字號北京同仁堂元老白景琦堅持成葯「次不得,假不得」,在家前將次貨全部燒燬,維護家族生意的品牌。Ricky從中看到人的生命不過百年,但成功品牌能跨越數百年,因此要仔細經營一個品牌。他說:「近代不少有心人投身社會企業,希望信仰群體可為上帝造出品牌,並且可以營利。」

他又表示基督教所推動的價值與著重「信」、「望」和「愛」的普世價值並無分別,勉勵作為有信仰的企業持守者要珍惜神所賦予的,無論人是否能看到的部份都要留心作好,讓他人看到基督徒確實用這些價值治理,見證這些人追求卓越、處事無過,並為人正直。

提到他自己所參與、以基督教價值為本的香港柏祺大學研究院的工商管理學系時,他認為以價值和道德為本的商學教育是值得投身的。他坦言這樣的商學教育在今天算是「另類教育」,但他亦笑言,但相信假以時日,當人們對從商的觀念改變過來,轉而著重道德良心時,他們就可以「退休」了。

相關新聞 沈祖堯獲《聖經》亮光 願負中大校長任命 陸輝談社企碩士課程:信仰與專業的整合 柏祺全港首個社企碩士課程啟動 信仰為本培訓商界精英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