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有的獎項是由學者、教育界代表、社會服務界代表、家長代表及學生代表選出,其中四項主題大獎:最關顧有特別需要學生、最關愛家校合作、最關愛教職員團隊和最積極推動多元文化共融主題大獎更是特別表揚在這四方面有突出成績的中小學。這些獎項並非憑着卓越的演技、配樂、電影技術贏得,卻是學校用愛心、行動與教職員和家長長期關顧學生的需要,並幫助他們成長、融入校園的成果,這些成果不但獲得外界的認可,主辦機構香港基督教服務處,亦將獲獎學校之經驗整理建立模範作為參考,傳遞給不同的學校,延續關愛的校園文化。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自2005年開始舉行「關愛校園獎勵計劃」,其後連續多年聯同協辦機構香港輔導教師協會及教育局一起舉辦,今年已經踏入了第七年,並新增設了「最積極推動多元文化共融」主題大獎,目的是鼓勵和嘉獎學校在促進不同種族、文化共融的成果。今屆另一特別之處,是有11間特殊學校獲關愛校園榮譽,為歷年參與計劃的特殊學校數目之冠。
「關愛校園獎勵計劃」在全港校園的覆蓋程度亦愈來愈大,由2005年首屆64間中小學獲頒「關愛校園」榮譽,到第二年有76間,第三年94間,第四年增至139間,第五年大幅增至197間,第六年的219間,至今年的238間,每年關愛校園的數目都不斷遞增,從首年至今年累計共有400間不同的中小學曾一次或多次獲關愛校園名譽,佔全港中小學的四成(全港中小學約一千間)。
統籌是次獎勵計畫評審工作之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深東樂Teen會督導主任李天倫先生表示:「很多參與計劃學校的關愛措施都別具心思和創意,評審團都感到非常難選出主題大獎,而且學校所關愛的範圍愈來愈大,不止是學生、家長、教職員,甚至是社會上有需要的人士。」
李天倫先生續說:「今年便有約20間學校為照顧清貧學生的需要,推行舊校服回收計劃;部分學校對於學生的嘉獎方式亦愈來愈多元化,例如有學校推行開心校園印花獎勵計劃,但嘉獎的不再是一般的小禮物,而是可以帶搖搖在小息時間玩、當值做風紀、與老師打羽毛球、校長煮早餐給學生吃或者帶學生去吃自助餐等深受學生歡迎的嘉獎方式;亦有小學有見跨境學生之需要,特別安排老師每天隨保姆車過境照顧孩子;有學校則培訓家長為義工幫助有特殊需要的學生,例如成為「讀、默、寫」義工幫助讀寫障礙的學生,或由言語治療師訓練家長義工組成口肌義工隊,訓練學生的講說能力;學校義工的才能也愈來愈多,例如有家長義工為家境較清貧的學生剪頭髮,或組學生義工剪髮隊、雜耍小丑隊到老人院、長者中心為長者剪髮和表演,關懷有需要的人士;亦有學校鼓勵學生將關愛推己及人至外傭姐姐,為她們慶祝生日,間接促進了文化共融,可謂多方面又具創意地展現關愛文化。」
今年共有104間中學、134間小學獲主題大獎和關愛校園榮譽,經過評審團審慎的評審,榮獲主題大獎的名單如下: 「最關顧有特別需要學生」主題大獎:東華三院鄺鍚坤伉儷中學(中學組)、保良局金銀業貿易場張凝文學校(小學組) 「最關愛家校合作」主題大獎: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湯國華中學(中學組)、保良局兩川小學(小學組) 「最關愛教職員團隊」主題大獎: 香港四邑商工總會陳南昌紀念中學(中學組)、藍田循道衛理小學(小學組) 「最積極推動多元文化共融」主題大獎:佛教筏可紀念中學(中學組)、青衣商會小學(小學組)
獲關愛主題大獎學校簡介
「最關顧有特別需要學生」主題大獎
保良局金銀業貿易場張凝文學校 (小學組) 保良局金銀業貿易場張凝文學校是一所是有着一群非一般學生的學校!們半數的學生來自保良局家舍,部分學生是來自低收入新移民家庭,更有非華語少數族裔家庭,他們當中更有為數不少是有特殊學習需要學生……因此,該校以「全校參與」模式,透過學校老師及專業團隊,如社工、教育心理學家、言語治療師、遊戲治療師等的努力,去支援各類有特殊學習需要學生,讓他們在學校生活中,得歸屬感、成功感和樂觀感。該校更推行「孩子乾爸媽」計劃,讓每位老師「認領」一位學生,成為學生之「乾爸媽」,去關顧學生之學業及成長需要,讓學生找到他們人生中「重要之關顧者」之外,亦希望藉愛心温暖一群心靈缺失的小朋友,讓他們充滿「正向能量」,在人生路上快樂前行。 東華三院鄺鍚坤伉儷中學 (中學組) 「融情入教育雋才,關愛盈園展菁英」是東華三院鄺鍚坤伉儷中學推行融合教育的理念,他們相信每一個學生都具備可發展的潛質,只要給予機會就必可展現,並將營造關愛共融文化及發展支援不同教育需要學生的策略定為學校關注事項。同時,學校會運用各方專業資源,給予學生多元的學習與嘗試機會,藉着一系列的共融活動,在不同的範疇幫助學生建立自信與成功感,發展興趣與潛能,逐步提升學習能力,讓學生在品德、情意、技能、知識等範疇不斷發展。
「最關愛家校合作」主題大獎
保良局雨川小學 (小學組) 保良局雨川小學以「關愛」為核心價值,並視家長為關鍵的參與者,攜手建立一個全方位及具延續性的家校合作模式。學校除了加強家校溝通,讓家長參與校政,更進行親職教育,並為家長建立支援網絡,好讓家長配合學校的校本課程,在家中成為子女學習過程的參與者,協助促進輔導及教學的成效。最後,透過服務學習課程及不同的義工服務,把關愛精神延展開去。學校深信只要積極結合家校力量,令關愛精神建於學校、融於生活,便能讓孩子成為對己盡責、對人關愛及對社會承擔的良好公民。
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湯國華中學(中學組) 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湯國華中學自2006年創校已設有家校合作組及家長義工團,十分關注家校合作。每逢學校舉辦活動,家長義工必定到場照顧學生、為他們打氣。家長積極出席講座,參加有關家長教育課程,以自我增值。陽光電話、家長聯絡網、家校親子旅行更是學校和家長溝通中,不可缺少的橋樑。此外,學校會定時舉辦義工會議,吸納家長意見,以改善學校政策。由於家長的默默耕耘、校方從善如流,學校成功把家校合作組一點一點組織起來,領導學生弘揚「修己善群」的校訓。
「最關愛教職員團隊」主題大獎
藍田循道衛理小學 (小學組) 藍田循道衛理小學致力深化、優化教師團隊精神,在愉快的工作氣氛下,彼此鼓勵,共同實現學校的教育目標。校長在開校第一年透過個別面見全校教師、教師團契、校務會議、校本培訓,與全體教師密切溝通,訂立以凝聚教師團隊的關愛文化為共同的目標,並透過教員室的設計,促進教師溝通;同時定期舉辦教師團契及祈禱會和愛心小天使活動,彼此關愛、互相支持;此外,透過不同節令的慶祝活動及聯誼活動,營造互相欣賞、和諧而歡樂的氣氛。對有需要支援的教職員,提供實質支持及行動。而最值得欣賞的是老師的關愛並不止於彼此口頭的慰問,行動的支持,而是建立一種「愛心說誠實話」的文化,促進教師間專業的發展,提高學與教的成效。
香港四邑商工總會陳南昌紀念中學 (中學組) 本港學生一般都是自信心方面較弱,香港四邑商工總會陳南昌紀念中學認為要同學們感受到被關懷愛護,才會激發其對人生積極的態度,從追求卓越,並為自己的生涯作出積極的籌劃。學校一向非常著重推動全面關愛文化,締造和諧校園氣氛,並以「成功教育」來灌溉每一位學生,期望學生在享受成功喜悅的同時,也帶給同工們教育的滿足感和正面的回饋。學校教職員團隊皆堅持全校「訓輔合一」的共同理念,推行多項政策,互相支援和補足,不單同學們感受到與師長們的亦師亦友關係,家長也感受到與學校結成親切伙伴的緊密團隊精神。
「最積極推動多元文化共融」主題大獎
青衣商會小學 (小學組) 青衣商會小學自2008年成為非華語學童指定學校後,至今約170名學生來自七個國家,中外學生各佔一半,可以說是一所資助式的國際學校。葵青區屬基層社區,可以想像校內每一個學生都有他們獨特背景和故事,而學校為了幫助非華裔的學生學習中文,主動與教育局合作,由老師根據對這班學生能力的了解,自製一套適合這班學生的中文自學教材套,而學生亦反映這套教材能有效地幫助他們學習中文。另外,由於文化差異,南亞裔家長不像華人家長般對上學重視,所以他們亦著重南亞裔家長的教育工作,以幫助他們更融入本地社會。
佛教筏可紀念中學 (中學組) 佛教筏可紀念中學自2009年成為非華語的指定學校,為讓不同族裔的同學能共融在一起,學校相信彼此之間的「接納」、「尊重」和「關愛」缺一不可,故此學校非常重視非華裔學生和家長在校園的參與,例如安排一定比例的非華裔的學生參與家長教師會、學生會,並鼓勵非華裔的學生到社區做義工和表演,希望能破除社區人士對這類學生的偏見,並學習接納和尊重不同的文化與習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