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於「喜樂共享、關懷共建、希望共創」的信念,救世軍「快樂.兒動城堡」計劃以「照顧」(Care) 和「遊樂」(Play) 為主線,邀請區內的青年、婦女、長者及不同階層人士一同參與,透過帶領遊戲活動,支援有照顧及管教需要的家庭,營造「開心家庭,活力社區」的共融平台。
在過去三年多的推展過程中,該計劃成功連繫地區的長者、婦女、青年以及不同的機構參與,成為「喜動員」到社區或個別家庭推廣「照顧」和「遊樂」的概念,藉「遊樂」打破親子、兄弟姊妹以及鄰里間隔膜,建立彼此照顧及溝通橋樑,築起一幢又一幢的快樂「城堡」,讓滿足和喜悅的氣氛彌漫在社區每一個角落,建立跨歲群、跨層、跨界別的互助網。「喜動員」在服務過程中深深體會到「遊樂」的力量,因此自發地製作了一套「遊樂套裝」,結集了自創的「FunFun排排坐」遊戲卡及50個家中遊戲。
計劃結束後救世軍向331位來自不同背景的參加者進行了訪問,結果肯定了「照顧」及「遊樂」對社區和家庭的重要性。調查中超過九成受訪者認為「能夠跟其他人合作而感到愉快」、「會持續與其他人一起『遊樂』」。另近七成被訪者同意計劃能夠「幫助建立能力感」、「加強社區參與」及「互信關係」。另外,救世軍又重點訪問了23個深入參與計劃的家庭,他們一致認同「遊樂」可促進人際關係,大多數受訪者認為可以建立網絡及改善家人關係。
「勞氣」變「遊戲」,快樂從家做起
就讀一年級的朗朗,個性開朗且活潑,但專注力較弱又愛鬥嘴,困擾著每天照顧他、陪伴他做功課及溫習的媽媽麗文,每天上演多次的「小戰爭」,令媽媽十分勞氣。為了緩和母子緊張的關係,「喜動員」冰冰姐姐從去年九月起,每星期將遊戲帶到朗朗家中,讓媽媽開始看見兒子可愛之處,積極地學習跟兒子溝通的技巧,建立彼此的溝通平台。 冰冰姐姐每次跟朗朗玩不同的小遊戲,如拼豆、牌類、剪貼等,隨後的「遊樂套裝」,媽媽亦會參與其中,一起享受「遊樂」帶來的歡愉,並從中學習如何與兒子相處。在遊戲中,媽媽發現原來兒子很聰明,亦可以專注地做事,而他在玩拼豆時,更發揮無限創意,能夠拼湊出不同的圖像,一改媽媽對兒子的印象,由心而發的從另一個角度欣賞兒子。朗朗與冰冰姐姐的關係猶如姐弟,冰冰姐姐耐心陪伴朗朗「遊樂」,同時間三個人也在每星期的相處建立信任的關係。遊戲不單令朗朗不知不覺中進步及成長,同時增加了親子之間的互動,也在不知不覺間織起三人間的互助網。原來現實生活中,不一定「勤有功,戲無益」。 「喜動員」與參加家庭之間的關係因著「遊樂」而建立;家人之間的關係因著遊戲而產生微妙變化,運用遊戲,締造互相分享的平台;兩母子甚至每星期都期待與冰冰姐姐的互動遊戲時間,為家庭帶來更多笑聲。 一切很美 從遊戲建起
爸爸阿強、女兒巧嵐、巧童與「喜動員」Winnie及其女兒June,因著計劃中的「快樂城照顧服務」,建立彼此支援支持的互助關係。 巧嵐、巧童是分別8歲和7歲的小姊妹,由於兩人性格不同,經常發生爭執,兩人會為著一條裙、一對鞋、一件玩具、甚至誰撥號給爸爸,都可以鬥過你死我活。姐妹們情緒不穩,婦女「喜動員」Winnie開始時也感到束手無策,但跟二人相處久了,倒發現她們十分聰明可愛,頑皮和滋事也只是希望得到注意,反叛的背後是兩顆弱小的心靈。 於是Winnie帶同自己14歲的女兒June,運用自己做手工和繪畫的專長,跟小姐妹建立互信關係。Winnie發覺她們透過「遊戲」,打開了心窗,並有所改變。妹妹巧童其實像一隻小刺蝟,情緒波動,容易動怒;姐姐巧嵐性格文靜,偏向收藏自己,卻喜歡跟妹妹爭鬥。Winnie透過遊戲,讓她們控制自己的情緒和彼此分享,感受到原來兩姐妹一起「遊樂」可以很開心,由此學習珍惜對方,重建彼此的關係。父親阿強也因為Winnie的幫助,減輕了他管教女兒的壓力。 Winnie亦同時發現,女兒June因為幫助照顧小姐妹而變得成熟,較從前懂得體諒和關心別人。「喜動員」和參加服務的家庭是同行者:阿強安心把女兒交由「喜動員」Winnie和June照顧,姐妹們的性格因著Winnie而改變,June又因做義工有所啟發,增強自己的能力感,大家建立互助互信的關係。
遊戲資料師:遊戲如吃飯一樣必須
有20多年兒童及家長心理輔導經驗的資深遊戲治療師劉雪霞女士表示:「遊戲可以令兒童重新得力,小朋友放學後應該先玩一會兒,心情放鬆後就更容易再集中精神做功課和溫習。家長應把遊戲『合法化』,遊戲如吃飯一樣是必須的。」
劉女士又勸家長勿將遊戲納入教導範圍,讓兒童可以自主地玩遊戲。
救世軍「快樂.兒動城堡」簡介
由社區投資共享基金資助的「快樂.兒動城堡」,運用「遊樂」作為一種共通語言,協助黃大仙區內的家庭解決學童日常生活所需,更聯絡不同年齡和界別的人士成為「喜動員」,以愛心關顧有需要的兒童和家庭,並透過遊戲把快樂傳到社區。計劃在三年內得到609名「喜動員」的支持,將「遊樂」的喜悅傳給了約120個家庭及4,878位社區人士,以不同的網絡承托地區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