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轉化學院陳敏斯教授:FXC值得香港教會參考
城市轉化學院院長陳敏斯教授介紹了「新鮮形態教會」(Fresh Expressions of Church, FXC)。她指FXC並非泛指所有新形態教會,而是其子集,更強調與當代文化的緊密聯繫,而目標群體是那些從未接觸過基督教信仰,或對傳統教會模式感到格格不入的人群:「它代表著一種與傳統教會不同的生命力,一種更貼近 當代文化的表達方式。」
回溯FXC的歷史,它源自英國教會在90年代末對「離堂會」現象的深入反思。當時英國教會對離堂會的現象態度積極:「2018年栢棋作了一個離堂會報告,當時候大部份香港教會認為信徒不來教會是因為他們『不乖』,是不好的基督徒,是不合格的基督徒。但英國教會的反應截然不同,他們的教會非常積極地回應這個離堂會報告。反而,聖公會和其他教派就做了一項研究。這項研究是為了瞭解在離開教會的人當中實踐神學。他們想瞭解當時的社會文化,為什麼會造成這麼多人不去教會。」這項研究催生了「造就使命的教會報告」(Mission-shaped Church Report),裡面提出了「新鮮形態」的概念,並闡述了其神學基礎和實踐原則。這份報告探討了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以及人們離開教會的原因,促使教會開始思考如何更好地適應社會的變遷。
不強調把人帶到教會 沒有人需要「正襟危坐」
一般教會都會以外展活動接觸人群,而最終目的就是要把他們帶回教會,這正是最難的地方。而FXC打破這種慣例,不強調把人帶到教會,而是在外展的所在地建立了群體,就留在那裡建立教會。陳教授播放了一段英國聖公會「淩亂教會」(Messy Church)的介紹影片作為FXC的典型案例。「Messy Church最開始是怎麼樣的?就是有一群媽媽們,英國不像香港有菲傭,孩子都要自己照顧。這些熱心的基督徒就發現當大家在操場看孩子時就是他們最多聊天、討論人生、抱怨生活的時間。就是她們約在一起,慢慢地把信仰元素講進去。但是要帶她們回教會有方面面的難處,於是她們把遊樂場、公園或這些媽媽經常去的郊外地方成為敬拜的場所。」
影片中,Messy Church有大量手作、實驗、運動、故事分享等輕鬆及多元化的活動,讓到訪者在愉快氛圍中體驗信仰,並建立社群連結。陳教授說道:「Messy Church的核心就是讓信仰融入生活,它打破了傳統教會的刻板印象,讓更多人感受到信仰的喜樂和溫暖。」Messy Church的成功因素包括靈活的組織架構、去中心化的運作模式以及對家庭友善的環境,使其更容易吸引未信者特別是年輕家庭,「在Messy Church,沒有人需要正襟危坐,也沒有繁瑣的儀式,大家可以自由地參與各種活動,在互動中體驗信仰。」
FXC以人們日常生活的場所例如公園、遊樂場、咖啡廳、餐廳、健身房、理髮店等非傳統的聚會場所建立教會,因此更能融入社群,貼近人們的生活。她強調FXC的背後有持續的門徒訓練,讓參與者在信仰上紮根成長,最終成為一個成熟的、能夠自我牧養和繁殖的教會群體。
FXC並非要取代傳統教會,而是要成為整體教會的一部分
針對FXC是否符合傳統的教會定義的質疑,陳教授闡述了FXC的四個重要元素,並將其與尼西亞信經的教會觀聯繫起來:合一性 (One)、聖潔性 (Holy)、大公性 (Catholic) 以及使徒性 (Apostolic)。她強調FXC並非要取代傳統教會,而是要成為整體教會的一部分,與傳統教會互補,共同完成大使命。FXC以傳福音為核心目標,並非單純地因不滿傳統教會而另起爐灶,而是為了接觸那些被傳統教會模式所忽略的人群。
與傳統植堂模式不同,FXC更像創業:「傳統植堂就像開設分店,複製母堂的模式;而FXC則更像創業,根據當地的情況,發展出獨特的模式。」傳統植堂多由母堂提供資源和模式,複製母堂的運作方式;而FXC則強調本土化,根據不同社群的文化和需求,發展出獨特的表達方式。隨著發展FXC會逐漸與母堂產生差異,最終形成獨特的樣貌,更有效地融入當地社群。「FXC的靈活性更高,更能適應不同的文化和環境。」她表示FXC在吸引年輕人和貧困群體方面成效顯著,其中60%的參與者此前從未去過教會。由此FXC的意義不僅在於增加信徒數量,更在於激發教會的想像力,以更多元的方式詮釋和傳播福音,使福音更具時代性。「FXC不僅僅是一種新的植堂模式,更是一種新的宣教思維。」 陳教授強調。
她以香港普通話群體的例子說明,FXC的關鍵在於進入所要服侍的群體的文化,了解他們的需求和價值觀,而非要求他們融入現有教會,這是啟動FXC的第一步:「不要試圖把他們改變成我們想要的樣子,而要嘗試理解他們,用他們能理解的方式,傳達福音的資訊。」
陳教授總結道,FXC並非要取代傳統教會,而是與之互補,共同應對時代的挑戰,她認為這是一個「雙贏」的局面。她提醒教會需要不斷更新和轉型:「我們不能故步自封,要勇於嘗試新的方法。」她鼓勵教會領袖和信徒積極探索FXC,擁抱新的思維,以更鮮活的方式觸及更多的人。「教會的未來,在於我們是否願意擁抱變革。」
《UNBOX 19》作者王緯彬博士:教會3.0與差傳教會新思維
本身為建築師的《UNBOX 19》作者王緯彬博士專門研究教會空間。他將FXC視為「教會3.0」的升級版:教會1.0是初期教會模式,2.0是大型教會模式,而教會3.0是混合教會——關係性的、簡單的、有感染力的和流動的教會模式。教會一直強調要建立大型教會,並將人帶到教會空間裡。但疫情幫助人看到世界的狀況,不再局限於專注教內的內部,人們走出教會,將教會帶到人群中。「教會不再開很多會,不再複雜,不再是關於我的建築物,而是關於人們的需要;更開闊,更多使用資訊科技。」
宣教上亦有1.0是人人都傳福音、2.0是派出專業宣教士時代去福音未達之地傳福音,而今天3.0時代除了實體傳福音外,人人都能透過網絡媒體去傳播福音訊息,因此教會需要走出框框迎戰3.0。他舉有四萬會眾的超大型教會牧師陳恩藩在A Letter to Church一書中寫道,他鼓勵會眾不要待在教會多於5年,只安舒在每星期反覆返教會,要將會眾差出去。又舉Alan Hirsch的觀點指,疫情讓人有「流散」的契機,讓教會重整使命,更有效地活出神給我們的差遣。 教會需要重拾宣教的使命 (missio dei),教會須打破事工、奉獻等留在堂會的傳統的思維成為「差傳教會」(Sending Church)。差傳教會的概念是教會不是讓信徒留在堂會中,而是要幫助每位信徒尋找自己的召命 (calling),讓每位信徒都成為宣教士,打破教會四堵牆,讓信徒到不同領域或成為使命小組、使命營商實踐使命,進一步成為使命的群體、信仰群體,而最後融合到原初的差傳教會中。
Q&A熱烈討論教會新模式
在Q&A環節中,講者和與會者分享了香港教會實踐FXC的經驗和挑戰,並就如何應對這些挑戰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有與會者擔心FXC在發展過程中可能偏離正統教義,或者缺乏成熟的牧養機制。講員回應:FXC需要有清晰的神學基礎和門徒訓練計劃,並與母堂或其他成熟的教會保持聯繫,接受指導和監督,確保其在教義和實踐上與普世教會保持一致。同時,FXC也需要培養自身的領袖,建立健全的牧養體系。
有與會者提問,FXC強調深入社群之時如何避免成為孤立的群體。講員回應FXC需要在「走出去」的同時,也要注重「回母堂」——與母堂保持連結,汲取屬靈養分,並將新的活力帶回母堂,促進母堂的更新和轉型。教會需要在差派和聚集之間找到平衡點,才能保持整體的健康發展,避免顧此失彼。
亦有與會者指出,FXC的發展需要教會投入人力、物力以及屬靈的支持,這對資源有限的教會來說是一個挑戰。講員們回應指教會需要重新思考資源的運用,將資源更多地投入到FXC的發展中,並積極探索新的籌款模式和資源分享機制。此外建立FXC之間的網路,互相支援和分享經驗,也是相當重要。
「教會新鮮形態」分組主題中講員們認為,FXC作為一種新興的植堂模式,為香港教會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雖然仍面臨諸多挑戰,但隨著教會不斷探索和實踐,FXC有望成為香港教會在變革中尋求生機的重要途徑。
(文:Hermas Wang, Sharon C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