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界非我家」還是「這是天父世界」? 《加國華人教會》探討基督徒的出世與入世 編輯室 2009年12月17日星期四 上午9:24 究竟是《這世界非我家》還是《這是天父世界》?兩首經典詩歌,是否代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處世態度?今期《加國華人教會》專訪了溫哥華聖公會牧愛堂主任梁永康牧師,與信徒探討基督徒出世與入世的看法。 梁牧師首先談到他對「世界」一詞的理解,在他看來,《創世記》中神創造天地,「世界」指的是上帝創造的世界──上帝的創造一切都是美好,藉此表達了上帝的愛;這是一個真善美的完全境界;而另一方面,罪進入後褪色了的世界──從第三章起,人犯罪後,地也受到咒詛;「世界」不單指物質世界,也包括人與人、人與物、及人與上帝的關係;由於罪的進入,這一切都破裂了;「世界」變成了第一章美好境界的褪色版本。 基督徒「在世而不屬世」 應積極參與社會 以心理學教科書的經典例子:從同一幅圖畫可看到美女及老婦人為例,梁牧師說這類比正好提醒我們真實世界是有兩面的,最重要的是人懂得如何去看這兩面,這也是他對基督徒「在世而不屬世」的看法。 他認為,基督徒在社會參與上應該持積極的態度。上帝藉著創造表達衪的愛,《創世記》第一章記載這是一個有秩序的創造。維持社會秩序需要一套社會制度,人必須執行這使命,否則一個無秩序的社會是極其可怕的。 「在一個公民社會裡,教會應支持社會參與,透過民主制度向當政者問責,確保上帝所託付的使命得以執行。所以討論民主及社會議題是有實質意義的。」 梁牧師又稱,相對香港的信徒,北美的華人信徒在社會參與未夠積極及全面。北美華人教會需更全面切入主流社會。雖然近年已有進步,但主要仍只是圍繞著一些獨立社會議題。他盼望信徒緊記《聖經》記載耶穌的事跡,大部份是在會堂之外而非它的四度牆裡發生的。 最後,他鼓勵信徒可從一些見証去學習如何實踐信仰生命,在職場及社會活出真理。另外,後現代文化提倡自我感受主導的價值取向,以同性婚姻的議題為例,下一代是以個人同理心(personal compassion)為起點而非以《聖經》的道德標準為本。因此,信徒要清楚認識信仰,在投入參與世界之餘,免受世界的價值觀影響。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