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奇偉牧師專題談「基督徒的戰爭觀」

日前利比亞爆發的武裝衝突再次把基督徒戰爭觀的話題擺在桌面上。紐約南塔光浸信會主任顧奇偉牧師日前舉行專題講座,就基督徒戰爭觀的問題展開深入探討。 顧牧師首先回顧歷代教會對戰爭的態度和看法,並逐一分析他們各自戰爭觀的聖經依據。他表示,自人類出現以來,戰爭就一直沒有完全停止過,而基督教會從一開始就在基督徒戰爭觀的問題上掙扎過。比如,擔任和平角色的基督徒能否服兵役?對於此類問題,教會領袖往往各執一詞。 後新約時代中有關基督徒在羅馬帝國軍隊服兵役的討論主要集中在三個問題:第一,軍人信主後是否需要退出羅馬軍隊?第二,在前綫衝鋒陷陣的基督徒軍人可否轉到後方工作?第三,信徒可否采用暴力手段抵抗羅馬政府的逼迫? 由於早期教會的主流思想是奉行和平主義的,因此很多神學家反對基督徒參軍。但到了第四世紀,隨著一系列歷史事件的發生,教會開始逐漸接受基督徒服兵役的現實。 這改變教會戰爭觀的四大歷史事件分別為:基督徒被批沒有盡到基本的公民義務;羅馬帝國將基督教定為國教,主要偶像從服役禮儀中廢除了;外來僱傭軍在羅馬軍隊中的比重越來也大,使得羅馬政府對基督徒義務服兵役的要求有所放寬;神學家奧古斯丁支持基督徒服兵役的思想對教會産生一定的影響。 顧牧師還指出,曾有一位信仰基督教的羅馬將軍向奧古斯丁請教一個問題:身為將軍的他能否帶兵打仗?還是要立刻退伍成為宣教士?奧古斯丁告訴說,這個問題應從法律和愛心兩個角度去衡量。戰爭最終目的是建立和保障安全,而公義戰爭必須用公義方法來進行。 奧古斯丁認為,身為基督徒的軍人、軍官是可以參與公義戰爭,只是要將戰爭的殺戮破壞减到最低限度。但他反對神職人員和宣教士直接參與戰爭。因此,直到中世紀,和平主義和公義戰爭一直是教會戰爭觀的主流思想。 然而到了11世紀,教皇烏耳班二世在講道中號召信徒將中東地區從異教中解放出來,並鼓吹凡是參與聖戰的人,其罪可得到赦免。教皇激進的言論大大加劇十字軍東征的步伐。 此外,12世紀的神學家家阿圭那提出了天使戰爭論。他認為符合三大條件的戰爭才算作公義戰爭。第一,戰爭必須有法律權威來宣布﹐而不是個人。第二,公義戰爭發動者必須是被侵略的對象。第三,戰爭發動者要有正確的動機,並且積極爭取和談的機會。 顧牧師還說,和平主義和公義戰爭的思想在文藝復興和歐洲宗教改革時期依然非常流行。另外還值得留意的是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對戰爭的看法。他認為,沒有軍隊,就談不上國家的和平。而戰爭是為了推翻非公義的政權,建立一個穩定的和平時代。 他比喻說,戰爭好像一個醫生將有病毒的肢體從身體上割除﹐目的是保全整個身體的健康。另一個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加爾文贊同馬丁路德的戰爭觀,他認為軍隊是為了保障社會的安寧而存在。 (未完待續)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