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史上最高獎金的億元六合彩引來全城關注。嬴得4400萬港元的印裔港人「阿星」突然成了城中名人。得獎後的阿星表示將盡快結婚及買樓,雖然不用再為兩餐而打工,但他表示仍然會繼續返工。
香港有30多萬少數族裔人士,但像阿星這樣能不再為口奔馳的萬中無一。居港的南亞族群在生活上面臨種種困難和歧視,包括因沒有翻譯支援,連填寫公屋申請表也有困難。不少在租屋時遭業主拒租或坐地起價。除此以外本港切實辦共融育的學校不多,孩子讀書的學校選擇也少,而成人的失業率也高達40%,更時常面對同工不同酬的歧視經歷等。
南亞裔人士雖然不是香港教會主要服侍的對象,但教界仍有一些機構及差會專門進行本地跨文化的社會服務及宣教工作。在政策的層面上,在2005年政府就種族歧視立法進行諮詢時,香港基督教協進會社會公義與民生關注委員會就發出「《立法禁止種族歧視諮詢文件》的回應建議」,為内地新來港人士、外來家庭傭工、和少數族裔人士免受歧視向政府表達強烈要求,為他們爭取與本地人同等的待遇。
教會機構亦有不少專門服侍南亞裔人士的服務,如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屬循道衞理宗派的循道衞理楊震社會服務處等都即設有中心協助他們適香港的生活及融入社會。此外香港浸信會差會亦進行本地跨文化事工,以福音服侍以巴基斯坦人及印尼女傭等。此外不少國際教會亦歡迎各種語言種族的人加入教會,同時亦有教會專門服侍來港作幫佣的菲律賓、印尼等國家的傭工。
不過亦有南亞裔人士基於宗教信仰而拒絕接受教會服務的例子,如今年3月有報導指出有信奉伊斯蘭教的巴裔吸毒者對基督教背景的戒毒所有抗拒。因此基督教的戒毒所為宗教緣故而對他們作特別的膳食安排,亦容許他們禱告時奉自己所信仰的名禱告。以基督教正生書院為例,現時他們有4名南亞裔人士接受戒毒,最高峰時更有20多人。
不過比起龐大的需要,教會機構的服侍仍是車水杯薪。去年3月底油尖旺三區教會參與榮耀事工發起的跨文化共融嘉年華,接觸了很多尼泊爾、印尼、巴基斯坦等少數族裔人士。有油麻地牧會的陳誠東牧師就坦言自己未預備好去服侍一直在身邊的少數族裔鄰舍,均盼望往後更多華人教會能參與服事他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