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妙雲「六四」的堅持 廿二年的薪火相傳

余妙雲「六四」的堅持 廿二年的薪火相傳
余姑娘與丈夫潘仁智一起參加六四禱告會,多年來從未缺席。09年底仁智返天家,余姑娘仍與兒子帶著盼望紀念事件。(圖:基督日報)
每年香港基督徒愛國民主運動主辦的六四紀念祈禱會上都必定會見到工業福音團契總幹事余妙雲的影子。在晃動的錄像前,點燃的燭光後埋藏了一顆不變的堅持的心。

去年的祈禱會上,余姑娘被邀分享她的心路。她回憶89年事件萌芽開始,她和丈夫潘仁智放工就立即回家,熱切地關注事件。有時為了參加遊行聚會,把孩子往家佣手裡一放,就風風火火的穿上雨衣參加遊行,那段風雨飄搖的日子教她無法忘懷。此後每年她與丈夫都會一起參加六四禱告會及六四燭光晚會,多年來從未缺席。當時她說:「我相信薪火相傳,有八十後、九十後,有兒孫,這應許(中國同胞會有真正的民主)的實現會一直下去。」

「六四是事實,是一個歷史,一個堅持」

據悉89年時,上萬基督徒在紅館同心為中國的民主路禱告。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人事的變遷,六四燭光紀念祈禱會仍然每年舉行,但參加人數已寥寥。對此余姑娘可有感慨呢﹖

「我覺得紀念就是一個盼望,無論是對民主,對於付上代價的學生和工人,他們都有機會經歷改變。我不知其他教會怎樣,但教會無講不等於他們無紀念。可能我很樂觀,覺得無需在一些特定的場合講,他們可能在家庭中講、在小組裡講。禱告會多人少人不一定代表無人關心,可能真的有不同形式的表達。」

「我自己覺得六四是事實,是一個歷史,一個堅持,繼續記念時對下一代會有益。(會否覺得教會的熱情有所退減呢﹖)我覺得個人有不同看法,有的沒有表達不等於無堅持。隨著時間過去,重提或不重提也好,相信教會有他們的議程,這事相信很多人仍然在紀念,包括下一代,我的兒子在很小時我讓他認識這事,時至今日他仍然每年紀念此事——透過我們的堅持傳遞下去。」

廿二年的薪火相傳

八九年時,余姑娘的孩子一個六歲、一個三歲,每當余姑娘從電視了解民運或出去參加遊行集會時都會把孩子帶上,自己亦繼續去堅持表達及與孩子分享,讓他們明白更多自己與中國的關係。而當孩子長大了,民主的種子已落在他的內心里,他們就自己出席參與相關活動,亦會與同學對六四進行討論及反思。今天女兒已為人師表,亦會問母親索要有關的資料跟學生講。今年「六四」廿二周年將到來之際,余姑娘更與兒子潘正行一同投稿文章,以書信形式分享廿多年來一同走過的民主路。

但是余姑娘的親身回憶,與未曾切身經歷的兒子對「六四」的感受會否有很大的落差呢﹖「我不覺得,今次我們對話(透過文章),當我看他所寫,講述他如何回應六四的事情。我讀到他的體會,他讀大學、神學後如何看民主,通過他自己的成長經歷和在學校所學習的去理解等,他講出來的言語中我看到他有盼望。那時八九年時他只有六歲什麼都不知道,但隨著時日慢慢累積起來時,他不是覺得與他無關,而是覺得與自己有關。雖然他很小,但知道爸爸媽媽關心什麼、記得五周年時出席過的集會、看到電視畫面的講話,對他來說都是很深的印象。他將自己的感受寫出來時,多了年青人看六四的另一個角度。」

「六四在我們心裡是不可抺淡的」

同時多年一同支持紀念民運的胡丙杰牧師近日發文,指出有教會視六四為「禁忌」,余姑娘怎樣看呢﹖「我們經歷了八九的事件是不會忘記的,相信下一代的人亦會知道。當我我繼續出席有關紀念活動,亦知道有人跟我一起,我們將感受講出來時相信會得到回應。我亦相信六四在我們心裡是不可抺淡的,可說這事在我的人生裡是一件震撼的事,不可能將之視為未曾出現過,亦覺得不用怕得罪人。我們講真實的說話時別人不會不記得。我們比起去想周圍人怎樣看我,最重要是自己怎樣看(自己)。」

相關新聞 余妙雲與潘仁智:廿一年的堅持 胡丙杰牧師:六四不應是教會禁忌 「六四廿二周年」研討會談及基督徒的先知角色 「六四」廿二周年 基督徒愛國民主運動再聯署登報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