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港孩」一代難 靈命培育循妙法 編輯室 2011年11月18日星期五 下午1:45 「港孩」問題成為今日社會隱患,80後、90後的家長不斷探索教養孩子的有效門徑。近日在「虎媽」式精英教育熱烈討論過後,在中國大陸又出現「捧下出北大生」的「狼爸」,既引人羨慕亦招人批評。 教會對著新生一代信徒亦同樣充滿如何牧養的問號。傳統式聖經教導和門徒訓練難以留住心靈飛躍的年輕人,然而娛樂式教會生活又未能滿足他們尋求真理的渴望。播道神學院基督教教育科助理教授馮業鴻博士近日發文探討後現代青少年的靈命培育問題,認為教會領袖不一定要在後現代文化前卻步或大加撻伐,反而要在這文化環境中找出有利培育年青人靈命之方法。 馮博士表示今日教會面臨嚴重的青少年流失的問題,並年齡斷層的危機。教會難以留住青少年與他們成長環境不無關係。他解釋,80、90後的青年人成長環境普遍富裕,又多是獨生子女,受盡家中寵愛又無需自理生活,因此養成唯我獨尊並不懂尊重和關愛別人的性情。 另一方面受到後現代文化思潮的影響,加強了他們接受真理的阻力。他指出後現代文化強調真理相對、道德多元和信仰的經驗化,令青少年有「空間」去選擇他們喜歡的信仰和道德標準:「他們甚至可以質疑一切,又選擇一個充滿矛盾的價值觀,只要他們找到自己的群族,就可以心安理得地生活」。而對於信仰,他們喜歡通過別人的見證故事,幫助自己了解信仰對他們的實用性。 在後現代的大環境下,青少年著重體驗式的信仰多於喻道式的信仰。對於如何迎合這樣的牧養需求,馮博士認為「懷道式」的青少年事工對今日青少年文化較為貼近。所謂懷道式牧養,是把焦點放在經歷神和活出神的道上。傳道者自身要活出神的道,並透過與青年人的關係將基督的生命帶給他們:「傳統的青少年事工把焦點放在活動和教導聖經上,而懷道式的青少年事工則把焦點放在經歷神和活出神的道上。」 他又認為讓青年人認識自的召命十分重要:「今日香港的青少年人似乎沒有什麼使命感,但其實他們很需要認識神對他們的召命,一個值得他們把生命奉獻的召命,否則他們只會尋找別的代替品。」他表示家庭是青少年的「聖地」,透過家庭的見證、敬拜、教導等等,讓青年人聽到神對自己的呼召。 此外後現代青年期望能經歷信仰的真實,對此他認為可透過設計一些經驗性的活動例如講故事、戲劇化讀經、話劇、燭光敬拜等增加他們信仰的體驗,並且幫助他們加強屬靈操練獲得,例如擘餅、敬拜、改變慣性的操練等等。 他認為教會領袖可在後現代文化中找到有利牧養的條件如注重體驗和實踐,加以認識及使用,如此能幫助培育青少年人的靈命,並為未來教會領袖打好屬靈根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