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豪恩:七十个七次

题目:七十个七次(Seventy Times Seven) 经文:马太福音18章21-35节 场合:崇基学院礼拜堂主日崇拜(11/9/2011) 聆听讲道: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18 : 21那时,彼得进前来,对耶稣说:"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当饶恕他几次呢?到七次够吗?" 18 : 22耶稣说:"我告诉你,不是到七次,而是到七十个七次。 18 : 23因为天国好像一个王要和他仆人算账。 18 : 24他开始算的时候,有人带了一个欠一万他连得的仆人来。 18 : 25因为他没有甚么偿还之物,主人下令把他和他妻子儿女,以及一切所有的都卖了来偿还。 18 : 26那仆人就俯伏向他叩头,说:『宽容我吧,我都会还你的。』 18 : 27那仆人的主人就动了慈心,把他释放了,并且免了他的债。 18 : 28那仆人出来,遇见一个欠他一百个银币的同伴,就揪着他,扼住他的喉咙,说:『把你所欠的还我!』 18 : 29他的同伴就俯伏央求他,说:『宽容我吧,我会还你的。』 18 : 30他不肯,却把他下在监里,直到他还了所欠的债。 18 : 31同伴们看见他所做的事就很悲愤,把这一切的事都告诉了主人。 18 : 32于是主人叫了他来,对他说:『你这恶奴才!你央求我,我就把你所欠的都免了; 18 : 33你不应该怜悯你的同伴,像我怜悯你吗?』 18 : 34主人就大怒,把他交给司刑的,直到他还清了所欠的债。 18 : 35你们各人若不从心里饶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这样待你们。" 一.无限量的饶恕 18 : 21那时,彼得进前来,对耶稣说:「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当饶恕他几次呢?到七次够吗?」 18 : 22耶稣说:「我告诉你,不是到七次,而是到七十个七次。 饶恕虽然重要,但总要有个限度,彼得希望耶稣为饶恕定下具体次数,让他们「有法可依」。为甚么彼得建议七次呢?他知道耶稣的要求比文士高,若文士认为饶恕三次已经仁至义尽,彼得提出七次这个代表完满的数目,心想应该会得到耶稣的赞赏。出乎意料之外,耶稣的要求竟然是彼得提出的七十倍。七十个七是简单的数学题,但门徒明白耶稣的意思并非要他们计算饶恕的次数,而是打破门徒心里面「饶恕总有个限量」的假设,告诉他们真正的饶恕是没有限量的。为甚么无限量地饶恕呢?我们可以从医学的角度说明饶恕对身体的好处,也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展示饶恕对心理的好处。现在,让我们透过耶稣与门徒在上下文的对话,探讨耶稣要求门徒饶恕七十个七次的原因。 二.因为耶稣不愿意失去信仰群体中的任何一位 如果我们留意上文,彼得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耶稣正与门徒谈论教会纪律。 18 : 15「若是你的弟兄得罪你,你要去,趁着只有他和你在一起的时候,指出他的错来。他若听你,你就赢得了你的弟兄; 18 : 16他若不听,你就另外带一个或两个人同去,因为『任何指控都要凭两个或三个证人的口述才能成立』。 18 : 17他若是不听他们,就去告诉教会;若是不听教会,就把他看作外邦人和税吏。 任何群体都难免有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耶稣预计这群跟随他的人也不会例外。动物面对冲突的自然反应通常是「打或走Fight or Flight」。人类可能会用比较文明的方法,试图令对方消失,如果不能够令对方消失,那么就自己消失。只要冲突的任何一方消失,就不需要面对冲突了。然而,若果要其中一方消失,即是说要群体失去成员。对于某些性质的群体,成员离开没甚么大不了,例如某些商业机构,以减低成本的方法去增加利润,就算你尽忠职守,公司也要赶你走。问题不是你对公司有没有贡献,而是在这一刻,公司是否需要你,当公司需要你的时候,就说你是公司的宝贵资产,当公司不需要你的时候,你就被说成公司的负累。耶稣教导他的门徒,跟随他的信徒群体并不是这样看待群体中的成员,耶稣不愿意失去群体中的任何一位,用保罗的说话,就是说身体不能失去任何肢体。如果当时耶稣与门徒正在讨论教会纪律,再看看上文耶稣的言论,我们可以合理假设,耶稣是在信徒群体不能失去任何一位成员的意愿上去讨论教会纪律。 18 : 6「凡使这些信我的小子中的一个跌倒的,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这人的颈项上,沉在深海里。 18 : 7这世界有祸了,因为它使人跌倒;绊倒人的事是免不了的,但那绊倒人的有祸了! 18 : 8如果你一只手或是一只脚使你跌倒,就把它砍下来扔掉。你缺一只手或是一只脚进入永生,比有两手两脚被扔进永火里还好。 18 : 9如果你一只眼使你跌倒,就把它挖出来扔掉。你只有一只眼进入永生,比有两只眼被扔进地狱的火里还好。」 18 : 10「你们要小心,不可轻看这些小子中的一个;我告诉你们,他们的天使在天上,常见我天父的面。 在一个群体中,总有些是「多你一个唔多,少你一个唔少」的小子,这些小子的「小」,未必因为他们身材短小,可能是他们人微言轻,因此,群体可能未必留意到他们,或者不把他们放在眼内。然而,耶稣却指出,天父留意他们,也把他们放在眼内,因此,纵使他们不起眼,群体不能「当他们无到」,不能因为他们「小」而轻看他们,不能因为他们「软弱」(保罗用语)而绊倒他们。 18 : 12「一个人若有一百只羊,其中一只走迷了路,你们的意见如何?他岂不留下这九十九只在山上,去找那只迷路的羊吗? 18 : 13若是找到了,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为这一只羊欢喜,比为那没有迷路的九十九只欢喜还大呢! 18 : 14你们在天上的父也是这样,不愿意失去这些小子中的一个。」 耶稣教导门徒,不能绊倒信仰群体中的一个小子,否则天父会追究。然而,就算该小子不是被绊倒,而是自己走失,也不等于群体可以就手旁观。耶稣并没有与门徒讨论迷羊走失的原因,也不是讨论走失的责任属谁,而是强调要去找那只走失的迷羊回来。为甚么为了一只迷羊如此费神呢?他对群体有何贡献呢?耶稣把原因说得清楚不过了:「你们在天上的父不愿意失去这些小子中的一个。」 如果耶稣不愿意信徒群体失去任何一位成员,我们当如何理解耶稣接著对门徒如何处理信徒群体间的冲突的教导呢? 耶稣说,第一,「若是你的弟兄得罪你,你要去,趁着只有他和你在一起的时候,指出他的错来。他若听你,你就赢得了你的弟兄。」(v.15)通常人们对耶稣的教导都是听一半,不听一半。听的那一半是指出得罪我们的那个人的错,不听的那一半是我们对所有人指出那人的错,唯独不接触当事人。我们这样做,很可能是要证明自己对,对方错;但耶稣教导门徒要直接沟通,而不是背后指责,目的不是证明谁对谁错,而是「赢得你的弟兄」,避免一拍两散。 第二,「他若不听,你就另外带一个或两个人同去,因为『任何指控都要凭两个或三个证人的口述才能成立』。」(v.16)耶稣承接旧约的教导,不容许我们私下判断,也不可以执行私刑。为了好好解决纷争,应该要找别人协助。在第三者的参与之下,冲突可能以两个当事人没有想像到的方式解决。 第三,「他若是不听他们,就去告诉教会;若是不听教会,就把他看作外邦人和税吏。」(v. 17)如果得罪你的弟兄连教会也不理睬,是否就表示我们可以把这人逐出教会呢?这可能是我们的意思多于耶稣的意思,因为我们都不想「麻烦人」留在群体中,若这些人消失,大家都舒服得多。如果耶稣在这里指示教会驱逐这些成员,岂不是与他之前的教导──他不愿意失去任何一位有矛盾?而且我们不要忘记,耶稣开始这个话题时,就定下了目标:「赢得你的弟兄」。那么,在这样的前文后理之下,我们如何理解耶稣「把他看作外邦人和税吏」这指引呢?「把他看作外邦人和税吏」是否等于清理门户呢?是否等于驱逐出教呢?回答这个问题,或者我们需要回想一下耶稣是如何对待外邦人和税吏的。当我们以这个角度回望,我们会发现,耶稣经常接触他们,并且因此而被当时的宗教领袖指责他与税吏等人混在一起。当我们向前望,我们会看见那位拒绝接触外邦人的彼得,上帝要用特别异象令他愿意进入外邦人的家;而保罗就想尽办法令外邦人可以成为耶稣的门徒,甚至因此而被他的犹太同胞误会。如果说耶稣的意思是吩咐教会与那些连教会也不听的信徒割席,不如说耶稣吩咐教会去寻找他们,接触他们,把他们带回群体中。 18 : 18「我实在告诉你们,凡你们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们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 18 : 19我又实在告诉你们,若是你们中间有两个人在地上同心合意地求甚么事,我在天上的父必为他们成全。 18 : 20因为,哪里有两三个人奉我的名聚会,哪里就有我在他们中间。」 耶稣赋予给教会的权责实在非同小可,教会自己不可轻看,因此,教会必须正确地按著耶稣基督的教导去运用被赋予的权力和承担责任。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彼得问:「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当饶恕他几次呢?到七次够吗?」我们就明白为甚么耶稣回答:「我告诉你,不是到七次,而是到七十个七次。」因为耶稣不愿意跟随他的群体失去任何一人。 三.因为耶稣不愿意我们失去自己 无限量的饶恕,除了因为耶稣不愿意失去信徒群体中任何一人之外,也因为耶稣不愿意我们失去自己。 18 : 23因为天国好像一个王要和他仆人算账。 18 : 24他开始算的时候,有人带了一个欠一万他连得的仆人来。 18 : 25因为他没有甚么偿还之物,主人下令把他和他妻子儿女,以及一切所有的都卖了来偿还。 18 : 26那仆人就俯伏向他叩头,说:『宽容我吧,我都会还你的。』 18 : 27那仆人的主人就动了慈心,把他释放了,并且免了他的债。 18 : 28那仆人出来,遇见一个欠他一百个银币的同伴,就揪着他,扼住他的喉咙,说:『把你所欠的还我!』 18 : 29他的同伴就俯伏央求他,说:『宽容我吧,我会还你的。』 18 : 30他不肯,却把他下在监里,直到他还了所欠的债。 18 : 31同伴们看见他所做的事就很悲愤,把这一切的事都告诉了主人。 18 : 32于是主人叫了他来,对他说:『你这恶奴才!你央求我,我就把你所欠的都免了; 18 : 33你不应该怜悯你的同伴,像我怜悯你吗?』 18 : 34主人就大怒,把他交给司刑的,直到他还清了所欠的债。 18 : 35你们各人若不从心里饶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这样待你们。」 这个比喻中的仆人欠下主人巨债,本来要全家卖为奴隶,但蒙主人赦免所有债项,恢复自由。然而,这位被主人赦免巨债的仆人,欲不肯宽容他的同伴相对来说的一点小债。主人知道后,收回当初给予他的赦免,把应当的刑罚还给他。耶稣总结这个比喻说:「你们各人若不从心里饶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这样待你们。」 我们当初以为,不饶恕只是会失去对方,耶稣藉著这个比喻揭露给我们知道,不饶恕原来更会令我们失去自己。这不是你赢我输,或者你输我赢的游戏,而是双方都输的游戏。耶稣不愿意失去信仰群体中的任何一人,耶稣也不愿意我们失去自己。耶稣珍惜一个小子,珍惜一只迷羊,珍惜税吏和外邦人,当然也珍惜你,他怎会忍心看到你失去自己呢?因此,他回答彼得说:「我告诉你,不是到七次,而是到七十个七次」,不只是表达对彼得的要求,同时间也表达对彼得的关怀。我们听到吗?我们听到耶稣要求我们饶恕的同时,正正是表达对我们的珍惜吗? 四.饶恕的钥匙 耶稣教导门徒,若果我们不能失去对方,也不能失去自己,我们就需要饶恕。然而,如何打开饶恕之门呢?开启饶恕之门的钥匙是甚么呢? 18 : 24有人带了一个欠一万他连得的仆人来。 18 : 25因为他没有甚么偿还之物,主人下令把他和他妻子儿女,以及一切所有的都卖了来偿还。 18 : 26那仆人就俯伏向他叩头,说:『宽容我吧,我都会还你的。』 18 : 27那仆人的主人就动了慈心,把他释放了,并且免了他的债。 是仆人"宽容我吧,我都会还你的"这偿还的承诺开启了饶恕之门吗?不可能吧!仆人欠下主人的巨债等于当时一个工人16万年的人工,主人当然知道这仆人任何清还债务的承诺都不可能对兑。那么,主人为甚么释放他,并且免了他的债项呢?经文说:"那仆人的主人就动了慈心"。开启饶恕的钥匙,并不是偿还的承诺,而是动了慈心,不忍对方受苦。那么,不肯饶恕的原因又是甚么呢? 18 : 28那仆人出来,遇见一个欠他一百个银币的同伴,就揪着他,扼住他的喉咙,说:『把你所欠的还我!』 18 : 29他的同伴就俯伏央求他,说:『宽容我吧,我会还你的。』 18 : 30他不肯,却把他下在监里,直到他还了所欠的债。 18 : 31同伴们看见他所做的事就很悲愤,把这一切的事都告诉了主人。 18 : 32于是主人叫了他来,对他说:『你这恶奴才!你央求我,我就把你所欠的都免了; 18 : 33你不应该怜悯你的同伴,像我怜悯你吗?』 一般相信被饶恕的人会饶恕别人,这个比喻中的仆人告诉我们,不一定的。如果说主人饶恕仆人是因为动了慈心,仆人对同伴的不饶恕就是因为没有怜悯。比喻刻意把仆人自己的巨债获得赦免,而不宽待同伴的小债作对比,使听众认同比喻中旁观者的反应:"同伴们看见他所做的事就很悲愤",而主人的指责:"你不应该怜悯你的同伴,像我怜悯你吗?"说出了饶恕的钥匙。 彼得应该听得出耶稣说这个比喻的意思,如果把他对其他人的饶恕与上帝对他的饶恕比较,实在微不足道,七十个七次又算得甚么呢?如果他深刻地体会到上帝对他的怜悯,他怎能对弟兄收起怜悯之情呢?我们又听得明白这个比喻的意思吗?但愿这个比喻把我们的注视从得罪我们的人的错转向上帝对我们饶恕,从计算别人的恶转向体会上帝对我们的怜悯。 五.总结 马太福音18章在信徒群体或教会的处境之下讨论饶恕。今天的旧约经课(创世记50:15-21)则把这个课题放在一个家庭的处境。饶恕放于家庭的处境中,可能令我们有更多的感受及联想。 50 : 15约瑟的哥哥们见父亲死了,就说:"也许约瑟仍然怀恨我们,会照我们从前待他一切的恶,重重报复我们。" 50 : 16他们就传口信给约瑟说:"你父亲未死之前曾吩咐说: 50 : 17『你们要对约瑟这样说:从前你哥哥们恶待你,你要饶恕他们的过犯和罪恶。』现在求你饶恕你父亲的神之仆人们的过犯。"他们对约瑟说了这话,约瑟就哭了。 50 : 18他的哥哥们又来俯伏在他面前,说:"看哪,我们是你的奴隶。" 50 : 19约瑟对他们说:"不要怕,我岂能代替神呢? 50 : 20从前你们的意思是要害我,但神的意思原是好的,要使许多百姓得以存活,成就今日的光景。 50 : 21现在你们不要害怕,我必养活你们和你们的孩子。"于是约瑟安慰他们,讲了使他们安心的话。 无论过去有多少恩怨情仇,上帝让约瑟清楚知道,如果他不饶恕他的兄弟,他就会失去他的兄弟,同时也会把自己埋葬于怨恨之中;唯有饶恕他的弟兄,他的父家才能够存活下去。福音经课和旧约经课都暗示,饶恕不是锦上添花的事情,而是生存的必须。如果有一天我们在挣扎著饶恕与否,让我们思想一下约瑟的领悟:"神的意思原是好的,要使许多百姓得以存活",学习约瑟说:"我岂能代替上帝呢?" 承蒙「中文大学崇基学院校牧室」允准转载 主日崇拜预告: 日期 : 08/07/2012 (星期日) 时间 : 10:30 讲员 : 林豪恩先生 题目 : 一根刺的恩典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