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明捷博士談如何牧養敬虔企業家

于明捷博士談如何牧養敬虔企業家
基督徒企業家的牧養是教會牧者的一大難點。特別是在經濟發達的城市,教會均有做企業家團契、工商團契的異象。但來看看的人多、建立走穩固信仰卻難。哈該國際領導力培訓學員講師、新加坡文化更新學會副會長于明捷博士認為這些問題的出現與牧者怎麼看待企業家密不可分。

牧者反思正確認識企業家的位置

著重以於聖經原則用於管理上,作為「聖則管理機構」的創辦人于明捷博士近年來走訪在國內各大城市工商團契事工中。他認為牧養企業家之前,首先牧者要反思、更新觀念,看到自身的不足,尊重和愛護那些主內的企業家和經營人才。

國內不少牧者在潛意識中認為:商界與職場是受世俗和魔鬼捆綁最緊、玷污最重的地方,所謂「唯利是圖」 、「無商不奸」等等,都反映了對商人的看法。所以一個「愛主的人」應該盡早脫離商場這個「險惡江湖」,快快地裝備自己,進入教會,委身聖工。

打破教會侍奉者聖俗二分的屬靈優越感

于博士指出這種觀念由來已久,幾乎在各種宗教裡都有反映。宗教改革前期的天主教尤為突出。當時人們都認為進修道院修行,然後做僧侶與神職人員,遠遠比世俗的工作與職業更高貴、更屬靈和更有意義。所以最優秀的人才都進修道院,其結果是進一步強化了這種對立的「聖俗二分」的二元化觀念。

在奉行「人人皆祭司」的觀點下,馬丁路德認為女佣人跪著擦地板與神甫跪著領彌撒一樣蒙上帝的喜悅;加爾文也提出了「世界就是我們的修道院」的口號,這一革命性的觀點,帶出了現代整個資本主義的大發展,從此人類的歷史煥然一新。

但是,令人遺憾的是,這一合乎神心意的看見不久就名存實亡了,基督教很快地形成了自己的新的「聖階制度」,導致了所謂「神職人員」與「平信徒」的新的二元結構。這就使牧者、教堂、主日聚會與聽道等,幾乎成為所謂平信徒信仰生活的全部或唯一的信仰軸心。可是當人們一離開教堂,或是主日一過,就好像「從天堂給拋了出來」,不得不面對地獄般冷酷的現實。好像在教堂裡是「以馬內利」的狀態,出了教堂就不是了。他形容這「基督徒的星期一的心理綜合症」,表現為懼怕或怵頭面對開始的新的一周的工作,打不起精神來,與星期四的心態形成鮮明的對比,因為再有一天又可以參加教會活動了。

他指這種信仰狀態,跟神所應許的「聖靈與我們永遠同在」的真理完全不符,也無法履行主基督吩咐我們的「做鹽做光」的責任。「如果,我們要為主『做光做鹽』,那就一定要到世界中去,而且要做美好的見證,膽怯與逃避顯然是不對的,即使是忽視或輕視在職場中的責任,不能敬業,在工作中敷衍應付,不能做到兢兢業業、精益求精,都是基督徒在信仰上的重大虧欠」

「聖俗二分」導致牧者不能正確了解世界 帶領不了企業家

他又認為這「聖俗二分」的神學觀,導致牧者不重視對現代管理學、經濟學和其他社會科學的裝備,不注意提升自己的領導能力和做事的才幹,「牧者們變得『不食人間煙火』,再加上工商界基督徒因成功容易驕傲,以至於教會同工在與商界基督徒溝通時,沒有什麼共同的語言,極大地限制了牧養的效果。」

但是更嚴重的是,不少牧者又非常看重商人基督徒的社會資源與金錢的奉獻,其結果要麼使牧者的形像受損,導致教會的世俗化;要麼就是竭澤而漁,殺雞取卵,使基督徒的企業家負擔過重,企業萎縮,或者對教會產生一定程度的畏懼感。

因此,要想牧養好商界基督徒和基督徒企業家,身為牧者群體必須先打破「聖俗二分」的框框,首先提升自己的素養,真正重視職場事工,真正尊重企業家這類特殊的人才,認識到他們在職場宣教中的特殊作用,以及在「做鹽做光」的文化使命中的重要意義。

深入了解影響國人的傳統文化

作為牧者群體,除了更新觀念之外,更重要是必須在知識與方法上得著裝備。目前,真正影響中國基督徒企業家的是三套思想體系。

首先,是現代企業管理方面的理論與思想,即MBA、EMBA之類,主要是從西方引進來的,但是近來也有不少人也從東方文化的角度中談企業管理,稱為「中道管理」,其他的如「易經管理學」、「孫子兵法與管理學」等等皆屬此類。

第二套思想也主要是從西方傳來的,諸如自由主義、個人主義、相對主義、物質主義和消費主義等後現代的世俗主義文化。第三套思想是以儒家傳統為主的、輔以佛教與道家的、現今又附上唯物論與科學主義的中國本土文化。這些思想構成了中國經濟運行的文化或制度背景,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企業家的思想意識與價值取向,基督徒企業家也不例外。要牧養基督徒的企業家,需要對這三套文化思想體系有相當深刻的認知,要有真知灼見,因為中國的商界深受儒釋道影響。

基督教缺乏基於《聖經》基本原則的管理理論

現在,不少牧者和學者嘗試著去從《聖經》的角度去談管理學,于明捷博士認為現在還是開始階段,需要克服三個突出問題:一是內容流於空泛或過於「屬靈」,與其說是談《聖經》原則的管理,侄不如說是一篇講道;二是過於世俗,實際上談的都是MBA裡的東西,只不過引述了幾節《聖經》經文;三是以見證代替理論,所以在深度、系統性以及可傳遞性方面都會有很大的局限。

除了以上的建議外,生活上的見證才是牧者更重要的質責,用愛心、公義、信實、忍耐、持守等基督徒的美好品格,去與企業家交往,讓他們經歷真實的生活改變。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