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黑暗不公 盼教會尋支持力量
現時是《蘋果日報》經濟版編輯的李夢茵自六年前大學文學系畢業後一直做傳媒工作。她剛畢業時的希望能大展拳腳,但後來發現社會現實的無奈和不公。她環繞著傳媒工作的心路歷程向大家分享。
她坦言工作上常常會遇上價值觀上的掙扎,也帶來不少反思,她說:「報業始終是一門商業,難免受到地產商和大財團的影響。為了爭取新聞題材和廣告,要時常和地產商和財團打好關係。這些壓力是我們經常都會感受到的,是很腐朽的事。」
另一方面,職場人事關係的黑暗亦令她感到無奈,但教會在這方面的牧養和關心並未到位:「我個人的感覺是教會與職場脫離了,工作上的困難和掙扎,充其量只會對自己團教中相識的弟兄姐妹訴苦兩句便不了了之,卻沒有一個平台去互相支持。」
她就此問題作出了反省,她認為在社會中工作才能真真正正反映到這個社會的真實面貌,但如果教會不主動了解職青在職場上的掙扎,就會讓人感覺抽離:「舉個例子,有些弟兄姐妹遇到掙扎,是不是抱怨完畢就能解決呢?我們作為一個社會的肢體,是需要深入解決問題,而且教牧要從個人的問題延伸到如何去憧憬社會。」她又強調教會應該要認真考慮這些問題,思考一個作鹽作光的教會如何去透過這班職青來發揮出基督的精神。
盼營造開放的教會
曾於深井靈光堂牧會的余振雄和李夢茵均同意教會要更開放自己去了解世界。余自在神學院畢業後一直做教會牧養的工作,直至前年離職後於專上教育學院兼職教書,藉此身份反省信徒和教會之間的關係。
有11年教牧經驗的余形容牧養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務」,因為每個人都有很多不確定性,因此不可能滿足每一個人的需要:「身為牧者有很多的限制,而其中一個其實牧者也是一份有薪工作,但總會讓人有錯誤的把一些沉重的擔子落在我們身上,認為我們是萬能的。」
所以他提出作為一個牧者,除了要知道自身的限制,也要了解學習世界的現況:「我們要努力去營造一個開放的教會,令所有的弟兄姐妹能夠擴闊自己的界限,如果不能滿足到某些人的需要便要承認,並且打開心胸,因為我們不是高高在上。要是一直高高在上,我們只會跌得更傷,所面對的困難將會愈來愈大。」
最後,他強調讓其他弟兄姐妹都知道信仰實踐的重要性,因為當教會能夠在信仰中把在聖經中的人性體驗出來時,教會對職青牧養的漏洞將會改善,而不致於讓他們「雞飛狗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