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生活 > 真理蔡園
金子與聖經——“所有”與“所是”的價值取向
潛能無限
2010年12月15日03時01分 上午 Posted.
 | » 人若只看重自己之「所有」,却不理會自己之「所是」,終必走向人格破產。 | “ 耶和華的話語是潔淨的,能堅立到永遠;耶和華的典章是真實的,完全公義;都比金子寶貴,比大量的精金更寶貴…… ”(詩十九9~10上) 上述經文聽起來每一個基督徒都會點頭說:“阿們!”但如果金子和神的話之間的選擇擺在眼前,你能否想像會產生何種掙扎?著名武俠小說大師——金庸說過:“如果有2種生活:一種是坐牢10年但可以讀書,另一種是人身自由但不可以讀書,我寧願選擇坐牢。”讓我們也來做個類比:如果有2種選擇,一種是馬上擁有諸多的財富,但10年不可以讀聖經;另一種是過貧窮的生活,但可以讀聖經,我們又會作何選擇?若不是隨便給個“標準答案”,我想,這個問題並不容易回答。其實,一個人會如何在這兩者之間作和選擇,正反映他的價值觀:是看重本身之“所有”(我擁有什麼或多少),抑或其“所是”(我是什麼樣的人) 。金子代表一個人的財富,神的話則陶造人的品德。明顯的,世人普遍偏重前者,近日在韓國引起關注的公眾人士學歷造假事件就是一例。許多人為了擁有更多學歷、地位、名譽、薪金以及相關的利益,耍弄不擇手段去爭取,毫不顧及己“所是”,正因為今天的人定義一個人是否成功,是根據其“所有”。然而,一個沒有以“所是”為基礎的人生,至終將面臨人格破產。上述絕非特殊的個案,幾年前首爾大學的黃禹錫教授事件,以及歷年來一直發生的政治人物黯然辭職和下台的事件,都在說明人並沒有從歷史學得教訓,當事人永遠抱著“永遠不會被人揭發”和嘗試挑戰法理和天理的心態混下去。德國哲學家黑格爾(Georg Friedrich Wilhelm Hegel,1770 - 1831)說得對:我們從歷史上學到的教訓,就是我們沒有從歷史學到教訓(We learn from history that we do not learn from history)。日光之下沒有新事,我敢預言,類似的人間醜聞還會持續發生,但希望不是發生在你我身上。 |
版權聲明: 「真理蔡園」漫畫版權屬Andrew Chai,網站http://www.aastation.net
[申請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