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郊的《親恩頌》

孟郊的《親恩頌》
孟郊是唐代的詩人,他與賈島齊名,古有「郊寒島瘦」之稱。他字東野,浙江湖州武康人。著有《孟東野集》。他所寫的《遊子吟》,雖然經過了一千多年,如今,仍然是一首膾炙人口、廣為傳誦的傑作。詩雲: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其實這首詩,仔細揣摩,涵蘊著平凡、矛盾而又溫暖三種不同情愫的母愛。

孟郊,他內心所吟詠的豈不就是一首《親恩頌》!

唐朝是中國詩的黃金時代。到了孟郊、賈島、韓愈的時代,《詩言志》三百篇之後,詩潮逐漸轉變。孟郊可說是一位開拓唯美派詩風的探索者。他五十歲才考取了進士。後經李觀、韓愈、李翱諸公的鼎力推薦,才得到了一份判官的職位。他一生窮苦、悽涼,在《贈崔純亮詩》中,他說:「食薺腸亦苦,強歌聲無歡。」這可說就是他自己的寫照。他生性狷介,不與人苟合。同時,他也沒有陶潛、李白那種達觀的心懷。在他慘顏無歡的日子裡,除了慈母以外,世上幾乎找不到什麼人能使他得到一份心靈上的安慰。這首詩中所表達,他對母親崇敬可說達到了「欲報之德,昊天罔極」的境地。

首兩句「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線不像金銀、寶石會閃閃發光。又細又長的線,在慈母的手中,縫成衣服,孟郊穿在身上,長短合身,寬度適宜,穿在身上,舒服可親。這件衣服雖然不像外袍一樣,人人可以望見。卻給遊子內心有一種說不出的溫暖。「線」豈不就是像徵母親平凡的慈愛麼?這種長年累月的母愛,是任何一個人在長成的過程中都不可缺少的。他描繪了慈母遊子一個具體的景像。是真摯而又淳厚。這也是孟詩中,「立奇驚俗」的風格。所造的意像,引起人許多的遐想,含蓄著母子之間好些愛的故事。

中兩句「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這是一種矛盾的愛。愛中的矛盾,往往給人深刻的印像。例如:《閨怨》中「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母愛比夫妻之愛更加偉大、更加崇高。詩人把人本性中的矛盾的愛,自然的流露出來,同時,把他母親當時的心境也描繪了出來。在那別離的前夕,他母親一次又一次的叮嚀,豈不也浮現在他腦海麼?他雖然遠離故鄉,但是,他卻情繫母心。

杜甫在《春望》中說:「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李白在《靜夜思》中說:「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家書」、「故鄉」杜、李這兩位詩人的名句,豈不也包含著母愛間接因素,觸動人心而鑄成的麼?孟郊的這兩句詩,與杜、李的一樣容易理解,不由得會引起人內心的共鳴。可說是達到了「無意於工而無不工」的妙境。

末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誰言」在有些版本中出現誰知」、「誰將」不同的現像。這也許與賈島的詩中,「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推」、「敲」兩字之間,賈島煞費苦心斟酌。孟郊作詩是否也有類似的情況呢?

日本一位作家,把太陽比作母愛。事實上,冬天的陽光過於柔弱,夏天的陽光過於強烈。孟郊以春天的陽光隱喻母愛,春陽不弱不強,使嚴冬蹂躪的大地復甦,春回大地。確有他的獨到之處。

韓愈稱讚孟郊,說他的詩:「東野動驚俗,天葩吐奇芬。」可見孟詩是富有特色的。他是唐代向著唯美派的方向探索的第一位詩人。

孟郊在人生坎坷的道路上掙扎著,晚年又遭受喪子之痛。無庸說,他的心是悲痛的,是孤單的,是悽苦的。在各種不同的打擊下,誰是他心靈上的支持者呢?無疑的,是他的慈母。現代的心理學家說:「愛是醫治世人所有疾病的良藥」(THE LOVE IS MEDICINE FOR ALL ILLNESS OF THE WORLD)。

母親如春暉的慈愛,自古以來,不知醫治了多少遊子的心。醫治了唐代的孟郊,也醫治了今日的你我。那《遊子吟》中的親恩,是那麼平凡,又那麼偉大!是那麼矛盾又那麼超凡!烏鴉尚知反哺,何況人呢?俗雲:「求忠臣於孝之家」。我曾經聼鄭愁予教授問作家的演詞中提及孟郊的這首詩,是唐詩中受讀者的真愛比唐朝任何一位詩人更多。我相信他的這一評論。

***** 作者:俞敬群牧師,資深牧者,著名的華裔作家。他一生出版過十一本書籍,七次榮登世界名人錄(who's who in the world)殿堂。《和諧之歌》為他最滿意作品,被世界聞名的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所收錄。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