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說,「思想是行為的種子」。耶穌說得更具體,祂說:「荊棘上豈能摘葡萄呢?蒺藜裡豈能摘無花果呢?這樣,凡好樹都結好果子,惟獨壞樹結壞果子,好樹不能結壞果子,壞樹不能結好果子」。思想的本質像樹根一樣,眼睛是看不見的,行為則像樹上的果子一樣,人人都可以看見的。
一個人無論讀書、運動,與人交往,不知不覺中便把一些「種子」種在別人的心田裡了。四十多年以前,美南浸信會的範蓮德教士,在大學時代與她的表哥同在一地游泳。她的表哥在沉溺之際,範教士奮不顧身,救他脫離了滅頂之禍。四十多年後的一天,範教士收到一份電報,是一份相當可觀的遺產。那人就是她的表哥。這一粒愛的種子經過了四十多年,才開花結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與自然律一樣是天經地義的。
如果一個人的動機是愛,雖然撒出去的只是小小的種子,也是極寶貴的。在耶穌的心目中,給口渴的人一杯涼水,給赤身的人衣服一件,或是去看一看監裏的弟兄,或是照顧有病的人。祂說:「這些事你們既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馬太福音廿五:40)可見主耶穌是多麼殷切地希望我們把愛的種子,快快樂樂撒遍這個世界。這種小小的德行,彷佛花種一樣豈不也會帶給人間許多快樂與逸趣麼?
我曾經看到有一段小詩說:
小小的窗門,引進明亮的光線; 小小的星宿,照破黑暗的天邊; 小小的行為,亙古世情被改變。
這豈不是鼓勵我們在日常生活裏要積極地向世人行善,不可灰心。雖然在人眼中看來是一件小事,然而,大的善和美的善,性質是一樣,都能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