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根據基督教愛協團契(是一所提供精神復康服務的慈善機構) 的資料顯示:
「香港人生活緊張, 不同程度的精神病患接近100萬人,據世衛組織估計, 2030年抑鬱症會成為全球常患疾病之冠。現時接受港府精神科服務的精神病人有超過十五萬人. 有部份患者選擇到私家精神科診治或沒有接受治療. 然而政府精神科醫生人手不足,每次見病人只得約5分鐘. 出院後的病人也欠缺精神科社康護士和醫務社工跟進,加上政府承諾在18區都增設的精神科綜合社區中心,超過一半沒有永久會址, 令病者難以適應社區生活。」
隨著社會民生的精神和諧的日益需要,個人精神健康不單能幫助個人情緒得以紓緩的關鍵,從而帶來正面影響身邊的人際關係網絡,甚至深化所處的社區不同群體的生活連結。
預防勝於治療:
怎樣孕育個人和社區的精神健康方案?筆者認為有以下建議-
個人層面:
1. 認識自我 對焦慮和壓力的源頭是甚麽?列出基要核心原因,決心逐點處理和再整合,在過程中與可信任的有關專業人士以及親友們能釋放地分享心路的更新和改變。
2. 接納自己 知道自己甚麽品格素質和工作長處,加強正面地改善和深化它們;實踐應用。也要有欣賞别人長處和其所服務果效的心智胸襟,並願意放下自己,甘心樂意互相配搭,同心服務,接納别人一起達致更高的果效。
3. 個人期望 珍惜已有的人生經歷,無論是好與壞,錯與對,都是學習和感恩的寶貴鍛煉,藉此培育更成熟的視野、信心和行為,能邁向更姿彩獨特的人生。這會帶來得力在乎平靜安穩,遇著挑戰仍能感恩,有著喜樂和平安!
社區層面:
1. 互助提升小組 根據愛協資料,現時社會仍未廣泛接納精神病人,令病者諱疾忌醫,怕别人發現自己是患上精神病,從而令病情更趨嚴重。因此,各社區內的非牟利社會服務機構裡可考慮設立精神健康互助提升小組,定期有文娛活動、旅遊、興趣學習班、生活專題講座等,讓人有更多凝聚空間,交流認識,彼此關懷,生活結連,融入社區,提升有效的紓緩力和免疫力系統。
2. 基建生活設施 政府增設更多基建設施如社區文娛劇院、圖書閱覽室、消閑公園、緩步徑、綠化行人專區通道、海濱走廊、和各式球類場館場所,供民生多元化設施,各適其適,找出能調理其生活的模式節奏,得以平衡個人、家庭和工作的共融,從而幫助帶出人生樂趣和意義的反思和行動!
3. 拓展義工服務 參與服務他人的義務工作,能學習與人分享、槓桿和管理現時己有或他有的人力和物力的資源,不單對受助者有所得益,還對施予者實踐放下自我,與人協作,共同達致有益民生發展及不同類型的社區服務項目等目標,並以同理心關顧别人的需要,幫助受助者一起發掘和踐行合適方案!
結語: 聖經説:“施比受更為有福“ 取材自使徒行傳第20章35節,提醒我們能扶助軟弱的人,是得著蒙福的道路,不單使人重新得力;充滿喜樂和盼望,還助人助己;提升愛心、信心和行動,加深人生歷鍊和姿彩的意義所在!
祝願大家精神健康! 齊施比受更為有福!
羅文浩
註:基督教愛協團契 (www.oihip.org.hk) 是為精神病康復者提供全人關顧的服務,一直以互助小組形式協助康復者增加支援系統,以減低其復發機會,使能重新投入日常生活。
作者簡介: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神道學學士 英國伯明翰大學工商管理碩士 心靈治療師 福日國際有限公司 董事 頤福國際(香港)有限公司 董事 中小企國際聯盟 行政總裁 / 會牧 / 創會會長 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 義務院牧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 董事 中華基督教會灣仔堂 堂委
電郵:tommymh92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