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嶺山火生還者成傑青 張潤衡榮耀歸給神

八仙嶺山火生還者成傑青 張潤衡榮耀歸給神
張媽媽從容地說,潤衡最令她感最欣慰的是除了他過著有意義的人生外,亦能回饋社會及曾關心過他的人。(圖:基督日報/陳麗斯)
八仙嶺山火生還者成傑青 張潤衡榮耀歸給神
曾在醫院照顧張潤衡的護士黃姑娘(中)及他的中學老師陶老師(右一)出席分享對張潤衡的印象。(圖:基督日報/陳麗斯)
八仙嶺山火生還者成傑青 張潤衡榮耀歸給神
張潤衡拿起鼓棍,與朋友一起唱他第一次夾的歌曲《過渡期》。(圖:基督日報/陳麗斯)
在13年前轟動全港的八仙嶺山火中生還的張潤衡在今年10月獲選為2009年度「十大傑出青年」。他上周五晚舉行了感恩會訴說感受,並向十多年來一直陪伴及支持他的父母、老師和朋友等表達感恩之情,同時以自己的經歷見證一直與他同行的上帝的恩典。

1996年的災難發生時張潤衡只有12歲。在那場無情的大火中,他雖奇蹟地生還,但身體六成皮膚燒傷,臉容被毁,手指截斷。在經過創傷矯型手術後,臉部仍帶著明顯毁容的傷痕,右眼失去視力,右耳亦幾乎不能聽聲。

山火雖毁掉他的面容,但未能毁掉他的人生,反令他成為生命的奇葩。意外後他開始發奮讀書,由被認為「爛泥」的學生變成勤奮青年,更遠赴三藩巿州立大學考得心理學學位,進而在香港中文大學攻讀社會工作學碩士。在山火過後8年,他完成了人生第一本傳記《過渡期—八仙嶺山火後再生記》。

13年後的今天,他更獲選為「香港十大傑出青年」,他亦正在撰寫第二本《過渡期》,並親撰親唱創作勵志歌曲,透過自己的經歷勉勵其他人。與此同時,他更不遺餘力主領分享聚會逾200場,在芝加哥、聖地牙哥、澳門、中國大陸及香港等地不同場合去傳達神的愛及生命的訊息。

見證張潤衡堅強抗逆 生命成他人激勵

會上張潤衡將他的「十大傑出青年」獎座送給他的父母。從他手中接過獎座後,張媽媽從容地說,潤衡最令她感最欣慰的是除了他過著有意義的人生外,亦能回饋社會及曾關心過他的人。

張潤衡中學的中文老師陶老師被邀分享。她憶述小時候的潤衡長得可愛,性格樂觀。可是他特別害怕作文,功課總是無了期地拖延。她說意外發生後,當時看著他這樣,想不到他將來會怎樣,但是潤衡總是不斷的讓她有「驚喜」,他不但在外國完成學業,更有一天拿著自己所寫的書送給她,心中十分感動。她說:「十多年很多人幫助他,今天他不但鼓勵了許多年青人,亦鼓勵了做教育的老師。……我常用他的故事激勵學生,再困難亦要像他一樣,跌倒了亦要再站起來。」

曾有份照顧八仙嶺山火傷者的護士黃姑娘記得意外發生後,昏迷的傷者一個一個被送進深切治療部時全都身體腫脹、焦黑。她又憶述在治療期間,孩子們每到晚上麻醉藥稍降時都痛得禁不住扭動身體。她並不特別認識潤衡,但十多年後見到他時,心中產生很大感動。她說:「我的機構邀請潤衡作抗逆大使,原本以為很平凡,但看到他竟可以談笑風生地講自己經歷逆境的過程,我心中很感動,知道他是走過了死門關,實在不容易。……他講過『關關難過,關關過』,講來容易,但他生命的痛苦過程只有他自己和神知道,非常人可知。」

張潤衡的三位朋友亦被邀分享他們的感想。與潤衡自小一起成長的Larry說,潤衡小時性格很活潑,有很多想法。意外後,作為朋友的愛莫能助,但他見證潤衡變得更堅強。他往往發現在潤衡坦白分享自己所遇到的鮮為人知的困難之時,他已經找到自己的解決辦法和出路。他與潤衡都相信每個人都有一樣的神的形象,每個人在社會上都應獲得同等的機會和待遇,因此他們與一班有共同的信念的朋友攜手創辦了名為「共融行動」的組織,望為社會帶出平等互融的訊息。

來自馬來西亞收穫音樂的傳道人方嘉雄分享訊息時表示,張潤衡能成為今天的他,是因為他相信——相信神容許苦難發生在他的身上有更高的目的,同時亦因為他的信仰——不論是向上帝發牢騷還是分享愛,信仰都成為他生命的支持。此外亦是因為他有信心——相信他的人生旅程有終極的目標,以致他不放棄地走,直等到神給他的獎賞。

張潤衡:榮耀歸給神

張潤衡回憶自己的經歷說,在災難發生後他曾咒罵神為何給他這樣的經歷,但今天回想時,知道所經歷的災難並非神給的,神所給他的是很多支持他的朋友。「以前我會將榮耀歸給自己,今天我不會忘記神給我的很多家人朋友,榮耀歸給神!」

今天面部仍帶著明顯傷痕,手掌亦缺幾根指頭的張潤衡自信地說:「我在享受非常愉快的人生,我過得很幸福。」他為自己可唱歌、可寫書,亦不斷完成一個一個的學位而感恩,更感謝能有機會為社會作出貢獻,「希望未來的日子,我可以在社會和世界中作出更多貢獻。今日我承諾會對社會更有承擔。」

「今天我已完全康復,已開始自己的工作和事業。我亦回應神的呼召,在未來與大家一起工作,傳播福音,並鼓勵更多弱勢的人群。」

相關新聞 八仙嶺山火倖存者「衡仔」獲選傑青 八仙嶺生命鬥士張潤衡 異常努力終圓大學夢 「嶺」出新天地父親節佈道會 • 張潤衡細說與父母的關係 八仙嶺山火事件重演?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