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多年前的司徒永富「名」不虛傳,向著「永富」的目標投資獲利。怎知一場風暴,過度投資令他淪為負資產,從「果頭近」——幻想提早退休變為一貧如洗。最感淒涼的是不不敢告訴家人,所以無工返的日子他照常早早西裝筆挺踏出家門,不過只是去置地廣場「齋坐」,還察覺身邊原來也有不少與他神態一致的「西裝友」。
在無業的日子,他幻想總有一日有人會找他回去「數銀紙」。然而一日日過去,並沒有金融公司向他招手,反而有人找他「賣涼茶」。正如大多數香港人「騎牛搵馬」的心態,他就去「做住先」。不過他一邊做一邊仍然在等——幻想重新去「數銀紙」。
如此他一等就是大半年。有一日他終於等不及,憤憤不平地向神「控訴」:「神啊,你什麽時候帶我走呢?」
奇妙的是神竟然給他答覆了——「我什麽時候給你開了第二道門呢?」他環視房間——果然只有一扇門,他於是下定決心:「神讓我買涼茶,我就好好去賣。」
自從頓悟對工作改觀之後,他開始用心發憤去工作,而結果亦令人對鴻福堂刮目相看。
在公司業績上,他領導鴻福堂率先在港推出樽裝涼茶飲料和滋補湯水,為傳統涼茶業殺出一條血路。在員工管理上他作良心僱主,在經濟低迷時向員工承諾先向管理階層和董事減薪,最後才到前線員工。在社會承擔上,他在「沙士」以及四川地震期間展開「送暖行動」,將健康飲品一箱箱送往醫院以及四川災區而不計盈利,不但贏得「良心企業」的形像,還贏得更多盈利。
回顧今日與昨日,司徒永富還大膽承認自己「掂果幾年,不帶耶穌返工」,完全的「聖俗二分」——在公司拒絕耶穌參與,甚至欺壓下屬、耍手段及貪污虛榮;在周六日則乖乖去教會,還帶領團契,以團契人數增多為自居。在教友眼中他是虔誠信徒,不過他自知自己並非如此。
財富並非人生的全部,司徒永富指出不少世界級富貴達人在金融海嘯之後選擇自尋死路,他們經歷的只是泡沫人生。然而人生中有比財富更重要的東西。他舉例指出《明報》報道了一個劉姓商人,金融海嘯之前身價20億,擁有多個私人遊艇,但金融海嘯後失去一切,更要參加僱員再培訓的保安員課程增值。記者問他何以能夠承受如此沉重的打擊而沒有尋死,他回答自己起先真的想過死,不過經社工開導,明白到除了財富和地位外其實還有更為重要的——就是家人及健康。
司徒永富表示,在經濟危機及工作危機之中正是審查自己人生觀與工作觀的大好時機。他給職場人士不少人生哲理及貼士:
~ 人需要工作去維生:《聖經》講過不工作不許吃飯,上帝本身亦工作。
~ 不正確的工作觀包括:工作時候破壞與家人的關係、損害自己的健康,或者妨礙教會生活及事奉機會。
~ 靈巧像蛇,審時度勢:不時查察行業的轉變,與時並進,否則當行業轉變而跟不上的時候,就是被淘汰之日。
~ 保持腦筋活躍,多元思路:挑戰自己,超越自己,思考更多元,crossover亦可,比如賣涼茶之外,亦可以賣湯水糖水。
~ 不自以為聰明:其實聰明人並不真的聰明,不少聰明人鋌而走險終成階下囚,要引以為戒。
~ 飛輪人生,堅持對的方向:人生如木輪在非平坦的路面滾動,左右搖擺,但只要堅持正確的方向,必有能達到目標的一日。
~ 順境時向窗外看,逆境時候多照鏡子:順境時候不要歸功於自己,要歸功環境、上司、同事及下屬;逆境時候則要多自我反省,檢查自我不足及錯誤之處。
~ 以4P經營人生:Playfulness樂觀、Positive積極、Passion熱誠、Persistence毅力,如龜兔賽跑,龜認清方向及堅持下終於能贏過跑得更快的兔子。
~ 整全人生的工作:除了Paid-work,領薪工作、還有Home-work,家庭的工作、Value-work,為自己增值的工作、以及Give-work,義務的施予救濟的工作。
該聚會由香港聖公會之「心意行動」金融海嘯支援計劃舉辦,上週六於聖安德烈堂舉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