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表示在1895年至1905年年間,美國經濟經歷重大的重組,小公司慢慢發展為大企業,並出現了不少企業巨擘,改變了美國日的經濟結構。不少大的經濟集團甚至富可敵國。
他認為所謂全球化其實指的是巿場及巿場邏輯的全球化——認為每個人是按著自己的私利行動,因此要按個人利益而帶來發展。在此邏輯下,「競爭」被視為最有效率的發展方式,「合作」則遠遠不及。在此觀念主導下,社會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合符這功能者視為有成功的可能,反之則被淘汰。
投資大師索羅斯(George Soros)看出當這價值凌駕其他所有價值時,帶來了全球資巿場資本主義的最大危機。在金融風暴後,索羅斯作出反省後指出巿場不斷地刺激人的慾求,將慾求當作需要,甚至不斷製造慾求,並為人們提供各式各樣的選擇。而「選擇」的背後其實利用了人生命的最寶貴的價值——自由,將「選擇」搖身變為「自由」的定義,但不再強調「選擇」所應有的責任,不知不覺地決定了人的生命。
自18世紀末美國將財團定為「法人」後,財團如同個人一樣受到法律保護,包括進出國家營商的自由。然而與有血肉的個人不同的是,「法人」並沒有感情,沒有愛與悲憫之心。不少大財團利用此自由進出國家營利後不顧道德責任而去。
余牧師提出一個甚經典的例子:1984年美資公司造成印度博帕爾巿毒氣事件,3800多人死亡,11000人受傷,50萬人曝露在毒氣裡,造成身體的傷害,至今仍有390噸有毒化學物質滲入地下水,影響當地人的生活。但是直至今日,該公司對受害者的賠償問題仍未得到解決。他說,富士康、本田汽車公司等問題背後亦存在不少國際大企業壓榨的不仁故事,以致出現不少社會問題。
余牧師最後道出問題徵結:「然而最大的問題仍是巿場在不斷製造渴求。消費主義就在我們的周圍,令人不自覺地成為消費的奴隸。」他認為要改變社會必須兩條腿走路,在提升人文道德精神的同時,亦要對大集團有所規範。他又認為政府需要訂下經濟政策的優先次序,才能處理國際集團在社會所產生的影響。
上周六基督教背景的施達基金會主辦「我愛天父世界——從關懷創造到踐行公義」講座,邀請得神學院教會、關注環保的基督徒組織及教會分享關懷神創造的世界及如何踐行公義,吸引了不少人參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