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傳道表示,如果談話對象是直接經歷事件的當時人的話,首先是關心他有沒有受傷,或者會否痛。然後會以開放式的問題引出對方的一些看法,例如如果對方提到「那些人很差,不知怎樣開車的」等等,如講到某些地方時表現出特別「肉緊」的情緒,關心者則可以進一步問:「你可以講多一點嗎﹖」讓他憶述當時的情況,講出自己的感受,以及引出核心的問題,讓他可以講番情況。
他假設若有機會跟此次悲劇的受害人梁太傾談的話,他會採取不同的入切點。他首先會在旁聽她哭,陪伴者開始或許不能說什麼可以安慰她。進一步若恰當的話會輕輕拍拍她的肩膊、或拉她的手。他建議假如真的要說一些話時,不會講「妳節哀順變把」或「不要哭」這類的話,而可以講「妳所面對的經歷或過程不容易」,肯定她的所感受的傷痛,讓她知道別人能明白她的感受。
再下一步問她有什麼需要幫助,輕輕問她,如果無作出反應,則可以問她是否知道兒子的情況,並問及她需要面對的事情及關心她身邊的親人。如有需要幫助時,可以為她轉介與相關機構。
假若對方有信仰的話,可以提醒對方「神知道你的情況,會跟你一起走」,而對無信仰的人則會告訴他「有什麼地方需要的話我可以協助你,幫助你渡過難關」。如果對方說絕望的話如「你幫不了我,我的家人都不在了,怎樣幫呢﹖」這時就最好不要再說什麼,讓她稍為紓緩一下。他強調談話時要多用開放式的問題而不是「是/不是」的提問。
他表示,讓對方有機會講自己的感受,甚至罵一些對象是好事,因為這樣能幫助她抒發內心世界。他說:「最大忌是叫人不要哭。說『你不用傷心』之類的的話也最好能避免。因為哭是一種紓緩的方法,能幫助她盡量面對事情。心裡痛苦的人本身其實是慢慢能克服的,讓他有機會講出來時他反而會慢慢接納現實,是過到自己一關的表現。」
他又表示遇到如此巨大的創傷時,會觸及自我形象、人生意義、愛與被愛,虧欠及被虧欠等思考,通過談話希望能幫助對方作出正確的調校。如果對方表示想放棄自己時,可以提醒對方還有兒子,或帶出「這個不是人想發生的」的概念。一般有兒子的話,會幫助她思想更多怎樣和兒子好好生活下去,讓她有正面的盼望,盡量將事件對生活的影響減至最低點。他說:「希望通過傾談能作為她生命的嚮導。負面的想法是一定會有的,但盡可能幫助她調校到正面的方向去,從消極不開心引導回正面的地方。」
據羅傳道的經驗,經歷如此巨大創傷的人一般需要多少日子能恢復過來呢﹖羅傳道說,恢復的日子因人而異。若沒有想放棄生命的想法,並有兒女未能放下的話較容易。有的人經過大輪思想後,知道自己的目標,明白要向前行的話會很快恢復,因為他一要對自己有信心,二是他知道上帝愛他,知道上帝創造是甚好。我們也是他所創造的,所以我們能向前行的話,會是很好。「我們會看這些事件是一個踏腳石,好讓我們變得更堅強。負面的想法是一種選擇,如果對方想法傾向負面的話,要讓他看到正面的角度。」
至於恢復的時間,羅傳道表示當然是越快越好,但他亦強調要給予對方恢復的時間,不要強求一唧即蹴,反而在漫長的過程中給對方正面的力量。
相關新聞: 本港教會與哀哭的人同哭 並勉勵港人以愛勝惡 中華基督教會編制單張 「一起面對〈港人在菲律賓遇害事件〉」 香港牧者以信仰角度回應菲律賓人質事件 全港市民默哀悼念人質事件死難者 牧者回應菲律賓綁架事件:催逼基督徒為真理發光 基督教機構發出禱文 哀慟之餘不忘和平與關愛 市民睹槍擊直播情緒受困 多個熱線供求助 協進會發出「823港人被脅持事件禱告呼籲」 華福中心回應菲律賓人質事件 求主安慰死者家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