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敬博士示範如何藉考古發挖的泥板解讀挪亞洪水故事

李思敬博士在上周靈風基金主辦的講座中,講述了聖經考古學如何對《聖經》的理解作出貢獻。他指出聖經考古學是為了幫助更認識上帝。 他表示《聖經》中創世紀14章3節提及五王在西訂谷會合,那裡提及鹽海,即今日的死海;此外創世紀48章7節提及雅各的愛妻拉結死在雅各眼前,他就把她葬在以法他的路上,經文提及以法他就是伯利恒。這兩處經文就是聖經考古學的濫觴。 而在聖經考古學前前,對考古學的記錄其實是一些朝聖扎記,直至1798年拿破崙為出征埃及,為了行軍之便,沿著巴勒斯坦探勘出1比10萬的地圖,才開始有文獻的根據。後來英國維多利亞日不落帝國於1865年成立了巴勒斯坦考勘基金,專門研究聖經考古的資源。而聖經考古學的黃金時期則在二次大戰中後巴勒斯坦被英國統治後,但隨著1948年以色列獨立後,西方的聖經考古便不得不停下來,無法再在巴勒斯坦地繼續進行挖掘。 他表示聖經考古學對理解聖經有莫大的幫勵,其中聖地考古學家James Maxwell Miller提出了四大貢獻。他認為聖經考古學幫助澄清聖經裡的地理、有助了解當時巴勒斯坦人的文明、幫助處理聖經歷史中特別的史實,並重現聖經時代聖經以外的其他歷史文獻。而一些發掘所得的聖經以外的文獻與聖經對照下,讓人更能準確地理解聖經。 研讀《創世紀》的新進路 李博士又提到聖經的考古學如何幫助今天人們掌握研讀《創世紀》的一些例子,提出掌握研讀此經的進路和方法。 他表示「創世紀」的主題不在創世,乃在人類的邪惡上。他又提到「創世紀」記述從亞當到挪亞有十代、從閃到亞伯拉罕又有十代,但馬太記述的家譜中14-14-14代的計算有出入,他認為《聖經》的焦點亦不在數字的準確性。他表示《聖經》的興趣無關科學研究,亦不是講進化或年代,乃是處理世界的善惡問題。 《吉爾伽美什史詩》泥板助明白挪亞洪水故事 他又舉了聖經考古學如何幫助理解「創世紀」,特別提及了從考古學發現的三塊有關洪水記載的泥板,如何幫助我們理解挪亞時代洪水的故事。他特別聚焦在其中於19世紀在尼尼微城挖出的12塊泥板中的第11塊、稱為《吉爾伽美什史詩》(The Epic of Gilgamesh)的泥板,講述蘇美烏魯克(Uruk)王吉爾伽美什(Gilgamesh)如何求長生不老的故事。 故事中講述王吉爾伽美什王如何求長生不老。他製造出方舟逃避了大洪水的災難,從而得諸神給他長生不老。此故事與《聖經》中挪亞方舟的記載相似之處達20多處之多,包括方舟的作法,塗上松香、分成許多房間、留透光的窗戶、洪水退去後方舟停在一座山上、義人放出鳥以查看洪水是否退去、出方舟後義人獻祭予神/諸神、神/諸神喜悅燔祭的香氣等等。 李博士指出,泥板的故事與《聖經》挪亞的記載非常吻合,但故事的最後在獻上燔祭後,泥板記述「諸神如蒼蠅一樣」搶吃祭物,與《聖經》中神與挪亞立約的記載大相逕庭。《聖經》洪水的記載扭轉了古代神話大洪水的記載的結局,正是「以神話破神話」的例證。 李博士又指出通過結局的比較可見《聖經》的重點。挪亞的故事的焦點不在洪水,乃在神與人立約。通過與泥板記載的比較,有助明白《聖經》想表達的意思。 如何解讀「方舟發現」﹖ 會上有人問及李博士對近年教內討論得火熱的「方舟」的發現的真偽看法。李博士未有正面回答,僅強調考古學的研究要求相當高。 相關新聞 李思敬重申福音信仰精神 強調尊重《聖經》如何記載歷史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