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獲選傑青四年後的今天,他仍然不懈地挑戰自我,並追求對社會作出更大貢獻,以身作則激勵年青人不要滿足於暫時的成果,而要力爭上游。他人生的其中一個座右銘來自《聖經》:「忘記背後努力面前,向著標竿直跑。」從他的分享裏能感受到這種不甘停留的「保羅精神」。
「通識」路從偶然開始……
02年時呂Sir剛從中大神學院畢業,但他並無進入教會作牧會工作,反而選擇了學校作為他的落腳點,因為他認為「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重新站起來」。
「我會考零分,覺得自己的經歷能幫助學生,所以選擇了學校。我決定選band5的學校,因為在那裡有很多人為了家庭問題、學業問題、缺乏自信心等問題而痛苦。我又覺得很多老師都會教一般科目,所以我就去教通識教育。」他一邊教學,一邊開始在《明報》撰寫有關通識的專欄,不久以後再為突破機構寫了一本關於通識的書籍,成了全香港第一本講關於教通識的書。後來他有更多機會主講講座,亦有一段時間探訪監獄,並義務幫教會舉行佈道會等。他努力為教育作出貢獻,終當選為十大傑青。
現在呂Sir已是通識科的「紅人」,但原來02年通識還是一門鮮為人知的冷門科,而呂Sir就是誤打誤撞地闖進這個「不毛之地」。他說要多謝當年聘請他的中學校長。當時校長對他說:「我很想聘請你,但你修讀的是宗教哲學,我不知有什麼可以讓你去教,不如你教通識科吧!」當年的呂Sir連「通識科」是什麼都不知道,更糟糕的是連校長也不甚了了。他問校長:「有無參考書呢﹖」校長回答:「無。」然後講了一句甚有預言性的話:「不過這科將來會變成一科很熱門的科目。」於是呂Sir就這樣開始了他的通識教育的事業,而2010年的今天,通識科果然成了一科熱門的科目。
當他教通識的時候,偶然聽到他甚敬佩的前輩、現在已故的楊牧谷牧師的一句話:「你無論做哪一行,都要做到最好——即使是賣臭豆腐,也要成為全條街最臭的!」呂Sir就想:若我教通識科,就要教到全香港都認識的,並要能成為見證的。很快地因為他不斷寫專欄、接受很多訪問,分享很多,各大傳媒都找他訪問關於通識的事情。
自06年當選傑青後,呂Sir的知名度大大提升。他覺得神既然給他這個名份,自然該更好地使用,於是他一面繼續教授通識,一面到更多學校及其他機構、公司等作講員。
由於他的經歷峰迴路轉,受眾也隨之擴大。曾有校長對他說:「呂Sir,你講座座就最好不過了。你出身於單親家庭,又有吸毒的父親,自己又會考零分,又入過黑社會,但都能重新站起來,大學時又能以一級榮譽的佳績畢業。你的經歷既能鼓勵讀書的同學,不讀書的又得到鼓勵,真的能接觸到不同學生的需要!」令他明白到過去的傷痛能成為他人的鼓勵:「我明白了通過傷口可以接觸很多人,耶穌的釘痕亦是傷口。原來小時候我常埋怨我出身於單親家庭,家裡什麼都沒有,更要依靠綜緩、爸爸又吸毒等等……這些加起來原來可以鼓勵很多學生,反而覺得這些經歷都幾好,於是我更多講講座。」在成為傑青後這四年來,他主講了超過3千場講座,聽眾估計超過10萬人。
得到傑青榮譽後,他絕不打算抱著這個「會考零分變大學一級榮譽畢業」的經歷講足一世,而是不斷作自我增值,他向青年人稱之為「market自己」:「我得了傑青後有人跟我說:宇俊,你要想想之後如何——你的見證不能講一世啊!我亦眼見很多有經歷的人不斷講見證,講了數年,講到外國,但若自己一直沒改變的話則只能一直重複去同樣的見證,對我來說這可說是一種悲哀,因為不能再進一步。我想,若果將來我挺著大肚腩時仍在『想當年』——現在連香港中學會考都已被取消了——若這幾年我不能再進步,以後則連這個都不能講了。」
成為傑青前他主要在學校和教會服侍,到取得傑青之後他的活動圈子更擴闊到商界和團體,為不少保險公司作訓練班,後來更被邀請加入保險業的行列。他認這一行令他有更多自由度和彈性,比起從事教職能幫助更多人,因此他開始有了轉向,在通識教育裡加入了理財教育的科目及元素,教導別人如何將財富管理得好。
他說:「我覺得要不斷增值,上帝給了我一個見證,我不想就擱在那裡。上帝給了一個機會,有這樣的曝光,應該好好運用神所給的資源,好好再幫助更多的人。」
一路上都有「天使」幫助
呂Sir覺得自己每一個時間都有一個天使相助,每當他肯接受他們的意見時,就能變成一個轉角位,令他更上一層樓。他說:「很多人說:呂Sir你就好啦,有這麼多天使幫助你。我就跟他們說:不好意思啊,你也有啊,問題只在於你聽了去做或不做。若不把握機會去做時,機會就溜過去了。」
問及有誰是他不同階段的天使時,他不假思索地說:「第一個天使肯定就是我的阿嫲 (奶奶)。她的愛令我感覺家裡有愛。而第二個天使是新希望浸信會的謝志堅牧師和他的太太淑芳姐。她對我的影響很大,讓我在教會裡感覺到什麼是愛:我不能擔不能抬又不曉彈鋼琴,但他們很關心我。小時候我會認為『人對我好我對他好』,相互是有利用價值的,但教會裡有無條件的愛。她給兒子和姪女買面包時,也同時會買給我。這些很細微的事影響了我的一生。這些簡單的事情令我今天也學會做很簡單的事情來幫助別人。」
他接著說:「還有一個天使肯定就是楊牧谷牧師。他以前不認識我,但我卻是他的fans。之前他有個更新資源中心,我是他的第一個會員,我的會員號是『001』,因為我第一個跑去排隊入會。後來我入了宗哲系後,因為給他作訪問而認識了他。師母離開了,他寫《還看下一代時》邀請我寫了十篇文章。我很開心,好像能與牧師一同寫了一本書一樣。雖然至今我已寫了十本書,但這本書給我的意義更大。」
問及他和楊牧師相處時的點滴時,原來他最深刻的是初次與楊牧師見面的情景。呂Sir進入浸大宗哲系後想找楊牧師作訪問,但無從入手。結果一次楊牧師到城浸主講一個講座,呂Sir就在中場休息時找到攀談的機會:「休息時我就跟著他去廁所。我在廁所門口等他,他一出來我便趨前道明來意,說想找他做一個訪問。沒想到他聽了馬上說:『行!你到我家裡作訪問吧!』我當時感到很意外、很高興,因為其實他並不認識我。於是我很用心地預備了很多問題去訪問他,後來他也給我寫了一封信鼓勵我。當我在大學取得一級榮譽時,我告訴他:牧師,在你的鼓勵下我取得這樣的成績了。他說:『好啊,你再努力,將來讀研究院吧!』於是我之後就去了中大修讀道學碩士。」
在楊牧師的影響下,呂Sir自稱步楊牧師的後塵,不斷以文字及接受訪問等,努力以自己的生命影響他人的生命。
呂Sir看通識
提到通識,呂Sir立時興緻勃勃。他說:「我在香港通識教育中我作了很多。在無線電視和香港電台都有我的通識節目,我發覺到通識教育很重要,因為這是一個關乎價值和成長的教育。」
他特別提到通識教育課程範圍中有如何管理財政的教導,投身保險行業的他對此有特別的感觸:「我發現時下的年青人的理財意識很差,大陸的有錢父母更差。我聽過有位父親跟孩子說:你讀不成書不要緊,你爸爸在北京有一層樓、在上海有一層樓,將來收租就行了,讀書不成就算了吧!這令他們連僅有的進步目標也沒有了。香港的爸爸媽媽則說:不用說他們,連我們自己也不懂(理財)啊!有的將所有錢都投放到股票裡,有的索性放進銀行,但所得到的利息只有幾塊錢。」
他表示在《聖經》中,耶穌對理財也有明確的教導。他給僕人們一錠銀子作買賣,結果回來了有人賺了五錠,有人賺了兩錠,有人賺了一錠,但有個人沒有使用,只將之包好埋在地裡,結果招來主人痛罵「你明知我是嚴厲的,很應該將錢放在銀行,連本帶利地帶回來」。
他表示耶穌亦教我們要將錢好好地運用,「今天什麼地方可以連本帶利﹖可能連銀行也不行,放進去十萬元可能只有1元利息。今天我們要教信徒好好管理財富。既然我們是管家,我們如何管理我們的財富﹖所以我這兩年不斷做理財教育,教導爸爸媽媽們如何理財。」
呂Sir強調通識是全人教育,而當中最核心、最重要是如何做人。他解釋,通識裡面的其中第一個範疇是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包括如何面對困難、管理財富,是如今學生所缺乏的。
他表示在整理通識之時亦同時整理了自己的人生。有人說整個通識課程已囊括在人的一生中,包括如何定立目標,建立自信、如何面對逆境、如何去除自卑、如何管理財富、如何處理與朋友關係、如何處理與家人關係等。呂Sir表示他由讀書不成到他考得一級榮譽, 全都是面對逆境的經歷,差不多等於整個人際關係的課程。
他強調要不斷market自己,作人生的規劃。他說:「你如何劃你的人生呢﹖很多年青人對未來很模糊,不知自己想怎樣。生命及事業的計劃都很重要。我如何整理自己,及運用自己的例子去幫助人﹖」
作為基督徒的他,在講通識人生時如何將信仰融入﹖他回答說:「我會教他人如何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但不會硬銷或強逼別人相信宗教。例如最近我的一篇文章《五餅二魚在今天》就用了《聖經》的故事教導別人如何做善事。我告訴讀者今天五餅二魚的神蹟會發生,中間引用了《聖經》箴言的經文:『你手若有行善的力量,就不可推辭』將信仰滲出來,令人對信仰產生興趣。」
實現十前夢:參與基督教教育
談到傳講福音訊息,記者問呂Sir起初為什麼跑去讀神學呢﹖是否出於來自上帝的呼召或感動呢﹖
原來他之所以讀神學,是看到不少人傳福音缺乏知識或技巧而生出裝備的心。廿年前他參加教會的三福(傳福音方法)課程,看到有人問傳道人說:「你只知道基督教,你怎知佛教好不好呢﹖」傳道人竟然回答說:佛教我就不知道怎樣了,不過信耶穌就像拿起一支汽水,哪支味道好就好了。」他說:「令我很感詫異的是傳道人竟然可以這樣傳福音。我覺得信耶穌應是很「正」的,令我讀完宗哲系後更想入神學院讀更多,因為我想傳道做得更好。」
這個感動亦沒有因為通識教育工作而消減,更在最近得以實現了。半年前他開始在神召神學院作兼任講師,教授佈道學,並在這個學期開始教授青少年牧養的課程。在接受很多訓練後,他終於達到了10年前想做的事情。
想活得更「過癮」
楊牧谷牧師曾「保羅精神」——竭盡所能,再加一點,這句話亦成了呂Sir向前直跑的動力,他說:「這句話聽來不合邏輯:已盡了力怎能再出力呢﹖這裡想強調的是盡了力後再要再多出一點,才能令你在崗位上再做好一些,要忘記才能集中再前進。很多人是一度成巧峟極幓N沒了影兒,我看到在基督教內也是,當他很叻時,目空一切,覺得沒什麼要再追求時,同時就失去了動力。」
他又說:「我不斷讓自己有進步,所以人生可以很精彩——我愛過過癮和精彩的人生。」那呂Sir覺得自己的人生夠「過癮」了嗎﹖他說:「我覺得未過癮。容永祺曾經對我說:你地位高了、錢多了,推動策劃事情時會容易很多;但若你不一直向上,只一個人單打獨鬥,所做的只會很有限。我學習他這種精神時,可以多做一些教會的事。一個人可以退居幕後,但亦可以推動很多。」
訪問呂Sir當天他約了四個不同的機構見面或接受採訪,整天忙個不停。記得彷彿能看到他的人生下半場將會過得更精彩。
呂宇俊簡介 呂Sir童年時充滿埋怨,因為爸爸及祖父都是吸毒者,母親在他三歲時改嫁另組家庭,令他跟祖母靠著綜緩金過活。他自己也曾誤入歧途,中二就加入黑社會,中五時更取得會考0分的成績。但上帝沒有離棄他,安排很多天使扶助他,他回到教會,更毅然重拾書包發奮向學,結果重考會考獲19分佳績,更順利升讀香港浸會大學取得一級榮譽畢業;畢業後再到香港中文大學完成道學碩士(M. Div)課程,2006年更獲得香港十大傑出青年的美譽。
這幾年他主動推動通識教育及理財教育,協助無線電視、香港電台、《都市日報》推動通識教育,也協助保險公司推行理財教育。此外他亦是香港青年事務委員會委員,這四年在教會、學校和機構分享講座超過三千場。
進入
呂Sir專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