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上主辦方透露促成「福音戒毒聯盟」的夢想,並盼望能做到機構之間互相尊重、資源互享,凝聚更大力量等願望。本報近日與恩與美文化基金主席殷兆威牧師訪談,跟進福音戒毒機構聯盟的成立進度。
福音戒毒機構「黑社會」次文化 互不咬弦
福音戒毒是晨曦會創辦人陳保羅牧師被稱為香港「福音戒毒之父」,他於60年代在九龍城寨向吸毒者傳福音,並首創戒毒中心更新吸毒者,並以福音的信仰力量感化他們,令不少生命已被毒品盡毁的道友改煥一新,為戒毒工作創出一番傳奇。在他手上成功戒毒的弟兄們不少更繼承福音戒毒的精神,另立門戶,繼續用福音幫助其他吸毒者,成績斐然,包括得生團契負責人馮都新、正生書院林希聖等人。陳牧師剛於今年九月返天家,而他的福音戒毒精神早已開枝散葉,至今福音戒毒機構已不下十多個,並分佈於世界各地。
但據悉,福音戒毒機構之間有互不咬弦的現象,機構之間各自努力,各自為政,幾乎互不往來。有福音戒毒機構的主管透露,福音戒毒事工與其他福音事工有著一種迴異的文化,在不少事工努力聯合的時候,福音戒毒機構卻存在一種「大佬文化」,存心建立各自的山頭門派,並且在資源上互相爭競,鮮有合作。
該位機構主管解釋,福音戒毒機構之間存在這樣的「次文化」已不是秘密,而箇中原因是由於不少戒毒機構的創辦人及主管本身亦是「過來人」,信主前來自黑社會的幫派。信了耶穌後,努力帶領屬下的兄弟戒毒信主,「大佬」的心態及文化卻仍然存在,以致出現這種自立門戶、互不咬弦的獨特局面。
除此之外,機構之間的一些神學理念及做法亦有互相爭議之處。如一些機構認為非過來人未曾吸毒,不能確切明白戒毒者的處境,存在對他們加以排斥的情況;但另一些機構則將訓練人員重點放在非過來人上。此外各機構有自己的福音戒毒的理論和方式,並都有「大佬心態」,認為自己的方式是最好的,不願彼此虛心交流學習,這等分歧令機構之間難以合作。
曾成立聯盟不果 但仍有信心成事
據悉06年在澳門舉行的華福大會後曾有福音戒毒機構聚合商議成立聯盟,以加強機構間的合作,消弭山頭主義,但終未能成功。此次有福音戒毒的領袖人物決心再發動聯盟,成功的機會又如何呢﹖
對此,有份推動聯盟的恩與美文化基金主席、並香港晨曦會董事成員殷兆威牧師表示樂觀。他表示此次有來自台灣晨曦會的劉民和牧師主力推動。劉牧師從前屬香港晨曦會,後被派遣到台灣推動晨曦會事工,再將福音戒毒帶到緬甸、雲南等多個地方,在水平上已達到國際性。他離開香港26年,對香港的機構來說不成競爭對象,因此較易被各機構接受,成為中介角色去推動聯盟。
近月恩與美文化基金會與台灣晨曦會共同舉行的一次福音戒毒研討會亦成功地召集來自香港、台灣、新加坡、澳門等不同福音戒毒機構的主管同工近二百多人。殷牧師表示這是有史以來首次不同機構一同坐下來參與的活動,他相信是成立福音戒毒機構聯盟的好開始:「期望初步能召集得約十個機構組成聯盟,彼此互相尊重,資源互相運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