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角石的工作一向重視全人的關顧及牧養,工作範圍兼顧靈魂體三方面:其醫療及救援是屬「體」的工作,輔導、助學及助人脫貧等則屬「魂」的工作,而建立教會或支持同胞建立自己的教會則是「靈」的工作。本報訪問了房角石董事會主席湯頌年牧師,他向記者分享了中國醫療的所見,以及房角石準備建立醫院的原因及夢想。
房角石的醫療工作
房角石在1995年已開始了中國內地的醫療服侍工作,據說是由一群熱心的基督徒牙科醫生治療員和護士等數十人自願組成義工服務團,前往廣東省清遠市一個村落開展義診服務,同時為當地學童和家長開辦保健講座開始。
有了個好開始,房角石便陸續在其他省縣開展義務牙科護理服務、兔唇顎裂矯形手術、修建鄉縣衛生院、衛生學學校教育建設、捐贈醫療儀器、參與醫療和護理專題交流講座,資助鄉村醫生培訓等工作。
中國醫療問題重重
多年的醫療服侍令房角石更深入了解國內醫療的龐大需要,特別是有感於國內同胞有「看病貴、看病難」問題。鄉村的農民更面對著「缺醫少藥」、「看不起病、吃不起藥」的情況。湯牧師就對中國百姓「貧病交加」的情況最為痛心。他表示在中國的廣大民眾中,貧與病往往連在一起。不少貧民特別是農民收入微薄,一旦生起病來,醫療住院費對他們來說實在難以負擔,出現因病債築、藥貴等死等的情況。
談到中國的醫療服務需要,有句俗話反映中國老百姓的苦況:「醫院大門八字開,有病無錢莫進來」、「小毛病花大錢,住院賽過無底洞」。據聯合國世界衞生組織評估,在全世界191個國家和地區的政府的財政支出中,醫療衞生支出的比重上中國是倒數的第3位。有調查顯示中國人的患病率在近十年內提高了7.3%,但醫院的就診率反而下降了18.8%。反映更多人有病而不願就醫,或有病而無法就醫的畸型現象。
貧民難過,更奇怪的是原來當醫生的也不好過。以前醫生可算是令人羨慕及敬重的職業,但奇在新一代就不願意做醫生。原來以前當有人受傷時醫生本著醫德會立即開刀拾救,但由於醫療費太沉重,一些人特別貧農對醫生有不切實際的期望,若家人死在手術台上會馬上反咬醫生「醫死人」,不少醫生因此惹上麻煩甚至官非。在此情況下,現時不少醫院不論病人情況是否危急——即使重傷亟需即時施救——亦要病人家屬按程序進行手續才開始救治傷患,以保障醫院及醫生權益為重。這樣一來即使因醫療手續繁重而致傷者失血過多而死,病人家屬反不追究。湯牧師說:「在這些情況下醫生只能自保——十年前醫生最主力救人,現在則是保命。」他認為這是文化及道德水平問題,是極深刻的積習,難以改變。
房角石內地事工有一定的經驗及了解後,到08年左右開始構思藉著過去所累積的經驗,凝聚更多力量,開設更實質的醫療工作。與此同時,中國政府亦在醫療政策著手進行不少改變,越重視「病有所醫,老有所養」的目標,甚至歡迎台灣及香港獨資建院,以引入高質素醫療服務,提升國內醫療水平。在此等大走勢下,湯牧師看到是合適的時候通過立高質素「三甲醫院」服侍中國同胞。
所謂「三甲」是指國內最高等級的優質醫院,在醫院的環境、建設、醫療設備、人員管理、技術水平等考核均達到指定標準,並且在臨床學科綜合水平具領先地位,且具有與世界衞生組織或國外學術機構合作的學術中心等。
房角石的「建院夢」如下:
1. 開創一所全資自置物業、獨立運作、座落於國內交通便利地點的綜合醫院。 2. 醫院以全人醫治為己任,提供高質素之全科住院及門診服務,亦提供教育培訓衛生醫療人才之根據地。 3. 發展計劃能夠按部就班,由初期建立之「二甲級」醫院,漸進地改造成五百床之「三甲級」醫院。 4. 高端水平之優勢,將門診陸續增設於其他省縣地區,甚至可嘗試嶄新合作範式,與衛生院、兒婦保健中心、村醫衛生站、 愛心診所等,構建成聯網醫療服務隊伍,以致房角石能支援現已開展的農村衛生工作。 5. 我們所構建的醫院能在大規模的天災國難下,即時動員特別隊伍趕赴現場參與賑災工作。 6. 持守公正嚴明的管治作風,倡導高透明又廉潔的財務管理,實行採購與醫療處方分家。 7. 在理想的醫院制度裡,讓上、下員工領取合理、忠誠的實際薪酬。
湯牧師希望房角石所建立的不單是一所三甲醫院,更是一所不收紅包,不剋扣工人工資,帶著企業良心營運的醫院。如何能如此誠懇、不帶機心地服侍呢﹖他說:「不同理念和價值產生不同用的作為」,又引用《聖經》說:「所以要保守心,勝過保守一切。」
中國事工困難
湯牧師承認在中國做事工不容易:「中國事工怎樣做都對,怎樣做都錯—因為中國太大了。」他解釋僅在中國就包含了「四個世界」,如上海、深圳等地方是富裕、先進的第一等城巿,生活指數極高;而第四世界地區生活的中國人可能連褲子也沒有,差異極大。因此事工很難做到事事俱圓,反容易顧此失彼,招致批評。
因此事工的定位相當重要。湯牧師認為做上帝的工作要清楚是要得到上帝的稱讚,而不是人的稱讚。此外他將中國教會比喻為身體、房角石比喻為手臂——代教會執行社會服務工作。亦清楚自己是客人身份:「我們不是主人去指手畫腳,要明白身份,否則惹人討厭。」他更表示若有一日國內有組織在社會服務上做得出色,甚至可以將在國內的工作交給他們:「房角石不是千禾秋萬世,乃希望耶穌的名高舉,讓實在有忠心的人承接異象——可能從新一代或教會興起接棒的人——這是長遠的理念。」
「大使命」、「大誡命」兩條腿走路
房角石過去作風甚為低調,不喧嚷,特別是在中國大陸推行事工更是如此。湯牧師舉例曾經與另一組織一同到某地方工作,房角石在那裡默默事奉,但另一組織則敲鑼打鼓地大事宣傳,結果太張揚而招致公安清場。為此他特別感到要務實工作,並聚焦於人生命的改變,「在中國工作不能高喊『哈利路亞!』然後走人,否則你走了以後那地方就完了。」
他說認為在大陸工作要低調,做真正能令人生命改變的工作。他相信無論用任何的形式,社企也好、直接教會門訓、神學院或培訓,目的都希望為人們的生命帶來改變。湯牧師說:「形而下的都是為彰顯形而上的事。」
生命的改變不是進行項目或舉辦活動而來,而是實實在在的服侍,湯牧師就說出了事奉的精髓:「我們可以有很多形式去彰顯愛心,如助學、振災、扶貧……但所給他們的不是活動,乃是同工們優質的服侍,為他們帶來的生命的影響。」做事工的都是「兩條腿走路」,一條腿是傳福音的「大使命」,另一條則愛神愛人的「大誡命」,而這兩方面的核心是一起的。
湯牧師舉例說,如在實踐社會關懷時是在服侍中為受者的生命帶來好的影響,甚至能讓服務的「受者」感動而願意反過來成為「施予者」時,就顯出他們在心態和核心價值上已有所改變,這就達到了房角石的目的。
呼籲海內外熱心醫護人材參與中國夢
作為與教會密切夥伴的機構,房角石自信無論在經驗上、在經濟或人力資源等方面均有優勢。因為房角石在教育、醫療、社會服務等各方面參與中國的建設十多年,在醫療教育及醫療賑災上有一定的經驗。在慈善籌款上亦有一定之能力,最重要的是擁有香港及海外以至世界性的醫療人材網絡,已具備不少力量。
建院夢如今仍是剛開始,房角石現正在廣東省尋覓合適的建院的地方。除此之外,湯牧師現正積極向教會分享異象,望數年內能吸納汭海外優秀的基督徒醫護人員參與工作,呼籲有異象到國內服侍的醫療人員參與這美麗的宣教醫療夢,同心服侍國內同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