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影片以記錄片的形式,詳細紀述探索挪亞方舟的整個探尋歷程。探索隊的成員包括有袁永輝、梁藝齡、楊永祥與李耀輝為首等多位來自香港影音使團的探索隊員,他們起初為建造馬灣方舟主題公園而想跟隨美國探險隊登上杜古拜亞帝斯山收集更多資料,因而展開了這個漫長的探險之旅。
位於土耳其境內的亞拉臘山被當地人稱之為「痛苦之山」,而亞美尼亞人稱之為「大地之舟」,終年嚴寒積雪,若於此攀登探索,完全是對意志及體力的挑戰。在歷史上,早於公元前275年至公元九世紀,都曾經有過關於在亞拉臘山存有挪亞方舟的歷史記載。
基於眾多包括政治、軍事等因素的考量,美國探險隊員的登山申請被拒,而香港登山隊員卻成功取得土耳其政府發出的登山許可證。於是,從2004年開始,在歷時七年的時間裡,香港的探索隊員與土耳其探索隊一起多次攀登亞拉臘山進行絕地探索和研究考察的工作。
在2004年的第一次探險之旅,適逢遇上當地的政治暴動,複雜險要的地形,以及惡劣多變天氣的阻擋,使得探險工作一再拖延,探索隊亦被迫滯留山下。隊員們藉着禱告,讓神帶領並開路,神一再應允他們的祈禱,保守每個隊員得以安全回到營地匯合。2007年2月的隆冬,探索隊再次開始探索之旅,並在4200米雪線上發現石化木洞穴,這是一個突破性的發現。
2008年,影音使團的探索隊收到土耳其方面一名庫爾德族的探索家於亞拉臘山上一個洞內傳來山上拍得的照片,發現冰層下覆蓋着類似木質的物體。於是,探索隊員於同年的10月23日又一次登山探究,獲得前駐港英軍體能訓練教官兼爬山專家李耀輝(Panda)加盟及支持;他們終於排除種種困難,成功到達木結構物體所埋處的高地位置,拍回多組相片和影像為證。
從相片及影像可見,當地地勢十分陡峭,氣侯低溫積雪,人煙罕至。2009年10月,香港探索隊員與土耳其探索隊員一起再次攀登亞拉臘山,很可惜的是Panda因健康理由無法同行,令探索工作更具挑戰。這次探索隊成功到達木結構洞穴所在地,獲得驚人發現。木結構完全被冰所覆蓋,大致分為上、中、下三層,由多個空間相連、貫通,上寬下窄;由狹長的木樓梯通往下一個空間;有橫樑支撐,樑上有七口木釘;有層板作間隔,木與木之間以入榫位方式銲接。結構獨特,而建造的方法是非常古老的技術。
根據美國及土耳其專家及考古學家的分析及以排除法的方式判斷,此木結構很有可能是《巴比倫尼亞的歷史》、古希臘歷史學家及哲學家--大馬士革的尼古拉斯在著作中的《猶太古史》、《世界編年史──亞當至938年》以及《聖經》共同記載的挪亞方舟。
影片逐步分析了幾個重點:首先,當地地處高山險要地帶,樹木、人煙稀少。當地建築物多以鑽泥結構為主,主要可分為四大類:民居、宗教場所、牲畜飼養處等,此木結構均不相符。此木結構上寬下窄的結構的設計,類似一個船形結構;「七口木釘」是牽絆及固定牲畜之用,又與《聖經》所記載的吻合;地下有銅器,有屋架的結果以橫樑相連,有窗口和門向另一空間延伸。
為進一步求證木結構的深度與廣度,香港及土耳其探索隊於2010年,再次與攀山專家Panda上山深入探索,從另外木結構洞穴的另一端口以繩索進入多個更深的空間,並鑿開冰層查看,發現均為木質結構,木結構的空間應該相互連通。
目前已經公佈了七個被發現的空間,還有2至3個被發現的空間有待公佈。影片見證了此次驚人的發現使探索任務完滿成功,同時在神的看顧和保守下,所有隊員均安全回來。
播映完畢後,香港探險隊員中的袁文輝、梁藝齡及記錄片導演楊永祥親臨現場作見證分享,引來全場熱烈的掌聲。三人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分享整個方舟探尋的經過及個人心路歷程,同時又談及此發現對宗教界及考古學界的影響和震撼,亦對質詢及持不同觀點的聲音作出回應,盡量以客觀、理性及有力可靠的數據及影像立論闡明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