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侍青年人為一生目標 蔡醫獻出「愛」與「誠」

服侍青年人為一生目標 蔡醫獻出「愛」與「誠」
蔡元雲醫生從事青年工作三十多年,遇過不少誤入歧途的年輕人。別人眼中的「問題青年」,在他看來每位都有亮點。圖為09年「兒童發展基金先導計劃」開展禮上,蔡醫與青年人打成一片。(圖:基督日報)
「我在英皇書院畢業,後來在加拿大讀醫科,回到香港,順理成章當醫生,而且也做得不錯,我一直以為自己很聰明。」蔡元雲醫生在「兒童發展基金先導計劃」「結伴同行 生命有可能 下一站……無限」慶典中分享自己的經歷,他說直到遇到生命中的恩師,才驚覺服侍青少年才是一生的目標。

「起初只是擔任文字和辦公室的工作,也沒有想過接觸過青少年,亦覺得已經很足夠。」在 1973 年創辦突破機構,直到他的恩師問他:「你想加入青少年的工作嗎?」他才漸漸踏上服侍青少年的道路。

1974 年他放棄從醫,全職開展青年工作,並推動禁毒計劃。當時有很多人反對,也有人說他傻,但他卻認為做青年工作很有意義,結果一做就三十多年。他當過青年事務委員會主席,也曾是禁毒常務委員會主席,人人都叫他「蔡醫」。

蔡醫分享其中一個年青人的故事說:「面談時明明看到他狀況良好,但他一離開接見室不久又打回原形。」對此蔡醫感到十分困惑,後來他才發現「原來那位少年家庭環境極之惡劣,常出現家庭暴力,父母沒有關心他,又結交損友,他根本得不到愛,身邊也沒有任何模仿的對象。」讓蔡醫覺得自己應當更努力,付出更多。

他用了兩個字來說明服務青少年所需要的元素,第一個是「誠」。若要幫助青少年,就必須有「誠意」地聆聽他們的內心世界,並要接受他們,不要一味阻止,同時也要「誠心」相信他們有能力做到自己所想的事,不要總認為他們不切實際。

第二個是「愛」,要愛首先要懂得「包容」。他說青少年往往會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行為,但仍然要繼續愛他們。此外又要與他們「同行」,一直陪伴他們,守護他們。

令蔡醫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一位很頑劣的學生,「我跟他相處三年,他竟然從來沒有稱呼過我,說稱呼 UNCLE 太古舊,叫蔡醫又不喜歡。」他的生活圈子非常窄狹,父母不太理會他,加上經濟上的困難,就連中環和戲院也沒有去過,只是喜歡在家中看日本漫畫。但本著愛與誠,蔡醫沒有放棄他,一直陪他讀書,更發現他對日本文化的興趣,並且真心相信他的能力。

「他用日文設計了一個網頁,有日本公司看中了他,後來還聘請了他。過幾年他打電話給我,說娶了一個日本人做老婆,一年後又打電話給我,說生了一個兒子,一年後再打電話給我,說生了一個女兒。」蔡醫笑說。

「在我的字典裏,每個年輕人都是美麗的,沒有一個是不行的。」蔡醫說人人也有善與惡的一面,最重要是把美好一面展現出來。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