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天晚上有專程從外地回港出席的人士,禮堂上坐無虛席。蘇恩佩女士的一生不畏困難,緊緊的抓住神給她的恩賜和應許,在癌魔的打擊下以燃燒自己的精神,在香港、台灣、新加坡以及北美等地方挑戰基督徒回到信仰的核心,背起自己的十字架,為基督的緣故燃燒自己,照亮黑暗的世界。
生於香港的蘇恩佩女士,在1982年的復活節安息主懷。對於蘇女士的抗癌經歷蔡元雲醫生嘖嘖稱奇:「我從未見過人在這麼高的血壓下還能夠生存。」無可否認神看顧祂寶貴的女兒。70年初、亦即是蘇女士與世長辭前的十年,蘇女士創辦了《突破》雜誌,是突破機構的創辦人之一。
蘇女士原本可以入讀香港大學,卻選擇當時偏遠的荃灣區教小學生欣賞音樂。原本有機會到美國深造英國文學和神學,卻選擇了花心神寫下《仄經》,提醒華人知識份子不能忘記正值苦難貧窮的亞洲。
身患甲狀腺癌以及淋巴癌,帶着軟弱的身軀,蘇女士回到自己的出生地,她仍然在問:「我能為這城市做甚麼?」憑著愛香港的動力,她出版了《突破》和《突破少年》雜誌,又將自己對香港的感想寫在《巴士‧渡輪‧747》上。
主耶穌捨棄天上榮華,道成了肉身主動來到世界為人類贖罪。蘇女士的病患使她深深的經歷上帝,那感動她的靈促使她努力在世上留下一絲一點的足跡、一字一句觸動人心的生命見證。
蘇女士在病中仍不忘身體力行的推動「簡樸生活」,她認為我們應該珍惜地球資源,善用它們,因此她推薦一群《突破》雜誌社的同事看《小即時美》(Small is beautiful) 一書,認識科技的切合性,而非超然性。蘇女士認為簡樸是為了自由,不受物慾的控制。
她選擇了「反社會潮流」的路線,在這資本主義文化掛帥的社會裏反對「賺到盡」概念。除了提倡簡樸生活以外蘇女士亦致力解放女性,她亦曾提出過「為何三十歲就是女性結婚的『死線』?」這個在當時社會上極富挑戰性的反問句。
蘇女士在臨終前完成的《死亡,別狂傲》,為世人留下耶穌能力的見證—蘇女士一生毫不保留地為主擺上,以致神的能力能夠在一個有着極大限制的身軀裏被釋放出來。
在這書上,她記載了自己從小時候所有着的是如何健康的身體,及至日後她萬萬也想不到的患病的日子,她要面對自己在工作能力上的大限制、情緒上的大崩潰、治療為她帶來的苦難與磨練、心理上對自己身患癌病的恐懼,以及《前哨》、《突破少年》的創辦,到最後她衷心的寫上以「仍是祝福」為題的文章,以身為神的女兒的身份為傲。
蘇女士的一生見證了上帝的慈愛、保守與恩待,雖然死亡一次又一次的向她逼近,但「放棄」二字從未在她的字典上出現過。
對於17歲就開始了與癌魔對戰的作家蘇恩佩,身為突破榮譽總幹事的蔡元雲醫生給予每個基督徒的反思是:「今日絕大部分的基督徒都只是部分時間擺上給神,而恩佩她的一生卻成為了燃點別人的火,撒種在人心土壤裏的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