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應從當時代處境解讀使徒保羅的觀點 編輯室 2012年7月30日星期一 下午3:13 近日幾位學者在一聚會上談及了如何詮譯使徒保羅的觀點時,認為需回到保羅的歷史處境中嘗試了解保羅所關注的,並回應現今社會的處境。他們是崇基學院神學院院長盧龍光牧師、浸神新約副教授曾思瀚博士曾及來自馬來西亞南方學院的余德林博士。 盧龍光牧師認為許多信徒將馬丁路德詮釋的保羅混淆成真的保羅,但因此需要恢復「真正的保羅」,在他當其時的歷史處境中理解他關注的重點。他指出保羅不單關心個人「因信稱義」,也關心外邦人和猶太人兩個民族之間的關係,望成他們連繫的橋樑。對於在對立的處境中外邦人如何成為上帝的子民、福音對外邦人有何意義等,保羅都十分關心。 余博士認為信徒需要有「自我陌生化」的胸襟,不能以自己作為主體去研讀他人,要設法站在作者的立場進行解讀。他又提醒《聖經》中記載猶太人和外邦人有很多不同的類型,不可將猶太人歸類。他盼望教會和信徒能找回保羅多元閱讀的彈性,避免二元閱讀思維。 曾思瀚博士認為保羅的寫作是回應當時政治環境,讀者若不了解當時政治背景就會感到很難解。他簡述自一世紀後反猶太主義出現,新任的君王在各方面都希望做得比歷任好,更有君王認為自己是神。保羅的寫作回應當時的社會環境、政治、族群關係等。他說:「保羅所寫的福音是單元性,當時帝國卻出現著多種不同的福音,但保羅的福音是多元福音中獨特的福音。」 有人問教會應否為非信徒發出公義的聲音時,盧牧師認為不論是否信徒都同是市民,公義應是大家共同關心的課題。至於政治與信仰該如何結合,他認為沒有標準答案,但肯定的是信徒間彼此內鬨才是最危險的。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