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拉法基金會將本年度「整全心靈醫治年會」主題定為「活在衝突中──從衝突到包容、分歧到共識、仇恨到愛」,並邀請了趙崇明博士、梁燕城博士、龔立人教授和葛林卡博士,於9月初以「不能避免的衝突-從心理學、社會學、哲學、神學探討衝突的真相」為題,剖析衝突的成因與處理方法。
趙崇明﹕唯我獨尊形惡性競爭
香港神學院講師趙崇明博士從神學角度指,上帝「各從其類」地創造生命目的是藉著生物的各種特性建立多元世界。而神創造亞當後,更在他身上取出肋骨創造夏娃,讓女性輔助男性,建立連首恩主的親密關係。然而,始祖卻違規吃掉分辨善惡樹的果子,企圖與神平起平坐。結果歸屬關係扭曲,人神關係破裂,加上人類的多元性和差異性引致相處困難,衝突由此而生。
趙博士說,亞當夏娃試圖奪取神的主權,反映「唯我獨尊」這自我中心的罪性,人渴望受注視,設法令自己成為焦點。人們相互比較,甚至形成惡性競爭。創世記亦記載該隱因耶和華揀選亞伯的供物而心生嫉妒,繼而殺害胞弟,這種嫉妒而起的衝突歷世歷代循環不息。時至今日資本主義和消費文化令人爭名逐利,為滿足感官慾望而時刻爭奪有限資源,以致衝突加劇。惟有在歸屬關係中互相建立,尊重彼此差異並順服於神,才能化解紛爭。
梁燕城﹕以愛同行 感通天下
文化更新研究中心院長梁燕城博士從中國哲理分享「化恨為愛」之道。他認為「感通」是達致和諧的不二法門,《周易•咸卦》云﹕「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當以色列民受盡埃及法老逼迫時,耶和華對摩西說﹕「看哪,以色列人的哀聲達到我這裡,我也看見埃及人怎樣欺壓他們。現在,你去,我要差派你到法老那裡,把我的百姓以色列人從埃及領出來。」可見耶和華對選民的苦況身同感受,亦把「感通」賜予我們,呼召我們與受苦者同行。
可是罪導致人神隔絕,人與人關係疏離。人們封閉自我,甚至自詡為正義之士,視他人為妖魔,這種情況在明爭暗鬥的民主選舉中尤其明顯。惟有藉著基督的愛倒空自己,建立孔孟強調的「仁義」品德,處處為他人設想,從而感通天下。
梁博士分享,他生於知識分子家庭,小時候從不與街童為伍。信主後他放下身段,藉福音戒毒事奉關心癮君子以至黑道中人。成為宗教哲學學者後,更與世界各地的宗教領袖對話。當伊斯蘭最高領袖告訴他不改信伊斯蘭教就不能上天堂時,梁博士友善回答﹕「耶穌為罪人釘身十架,令我學會愛——我寧願下地獄也堅持愛穆斯林,那麼神又怎捨得判我下地獄呢﹖」聽後,伊斯蘭領袖高興得視他為同伴﹕「你愛安拉,又遵守律法,所以你也是穆斯林﹗」
梁博士強調,要與價值觀不同的人「感通」的竅門是衷心欣賞對方,不急於爭辯,求同存異,這樣就能構築福音橋樑,踏進對方的世界。
龔立人﹕「二元」觀念 敵我矛盾
中大崇基神學院副教授龔立人博士,從社會學角度探討社會衝突。他表示社群衝突不一定牽涉誰是誰非,而是彼此的生活文化不同所致。舉例而言,自由行政策實施後,內地人蜂擁來港,他們經常「踎地」而令港人不悅,但「踎地」本身與禮貌並無直接關係,就連日本人也習慣蹲在地上。由此可見,衝突與成長背景和價值觀密不可分。
然而即使彼此立場一致,也會因價值觀的優先次序不同而產生意見分歧。龔教授說,近年不同教會就性傾向歧視立法表達立場。反對者堅守一夫一婦的家庭價值,而贊成一方則強調人權保障的重要性。他強調世界不是「非黑即白」,觀點亦非對錯分明,我們卻慣常以「二元觀」分析事情,將異見者視為敵人,最後各執一詞。只有放下「敵我」概念,彼此才能理性溝通。
葛琳卡﹕釋放鬱結 活現真我
拉法基金會義務總幹事葛琳卡博士從心理學角度探索衝突積極的一面。她指衝突是彼此觀念、感覺、價值不同,而產生一種不協調的現象。這種對立狀態亦可以因個人內心因慾望或動機不滿足而造成心理矛盾。
她又指衝突可以是正面的。在30至40年代,心理學界將衝突標籤為負面、暴力、非理性。到了40至70年代,心理學家發現衝突或許能對群體產生正面影響。現在,「鼓舞性衝突」被定義為助人前進的動力,所以不少管理層都容讓群體保持低水平衝突,使群體有旺盛生命力。
若然處理得宜,衝突更有助治療潛意識內的傷痕。舉例而言,某人童年時受盡父母老師責備,以致長大後懼怕權威。若直到一天忍無可忍而對施壓者表達不滿的話,可將多年受壓抑的負面情緒發洩,從而得到醫治。
葛博士解釋,許多人發洩情緒後仍難以收恰心情,原因是沒有釋放真實情緒。一些人慣常表達哀傷,另一些人習慣表達憤怒。前者因害怕破懷關係而不敢抒發憤怒,後者因不甘被視為弱者而不願表達哀傷,以致沒法活出真我。要紓緩鬱結,要訣是避免一味指責別人的錯處,而是先了解自己反應過激的原因,祈求神賜予解決衝突的智慧和勇氣,將不受尊重的感受告訴對方,用愛心說誠實話,從而創造雙贏局面,令彼此得蒙醫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