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暑期長假正值短宣旺季,出發之前,最需要準備的,不是衣物、不是藥物(這些東西相信已有很多宣教前輩囑咐過了),而是心。
初代教會的宣教使徒保羅說:「向猶太人,我就作猶太人,為要得猶太人;向律法以下的人,我雖不在律法以下,還是作律法以下的人,為要得律法以下的人。向沒有律法的人,我就作沒有律法的人,為要得沒有律法的人;其實我在神面前,不是沒有律法;在基督面前,正在律法之下。向軟弱的人,我就作軟弱的人,為要得軟弱的人。向甚麼樣的人,我就作甚麼樣的人。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哥林多前書九章20-22節)
保羅這段話是於宣教行動中不斷地觀察、思考與模擬而成的精粹體悟,相當值得所有正在短宣或預備短宣的團隊、個人深切思想。
認養關懷族群的挑戰
經由從旁觀察與宣教中心接觸、配搭過的團體或個人,我們發現有幾個因素將會導致好意傳福音的人遭到當地人排斥,嚴重一點,連自己原來的一番美意與充滿盼望的期待也都被摧毀殆盡,我甚至曾聽人臨去前說過:「這什麼地方,以後再也不來了!」之類的話。
某些團隊因欲認養族群或支持當地同工故與我們隨行勘查,倘若他們決定要做什麼就必須達成,否則即生微辭;然而他們忽略了在地理、交通、時間、天候、經費及本身體力等條件綜合考量之下,委實不適合這些行程。
實則,此乃服事心態的問題,我們本是要作僕人,而不是自居上位的「投資者」。團隊想要看看「哪些地方值得投注福音資源」無可厚非,對他們而言,與自己生活環境差異越大的,就是越值得投資之處,這樣的想法不能謂其錯誤,少數民族生活環境也是普遍性地落後,不過各地、各族的少數民族依然有其差異性存在,無法強要非必去到想像中如何如何的聚落。
尊重適應少數民族文化
部分弟兄姊妹對於文化習俗截然迥異所造成的不適應感,將少數民族的特殊文俗視作有損健康、異教風俗等等,有些比較真性情之人顯露出厭惡的表情甚或當場直言;當地族人可能聽不懂普通話,但我們培育的本族同工多少都通曉一點普通話。
關於此點,我用一個很簡單的比喻:假設我們去別人家裡拜訪,難道會走遍每一個角落,像是衛生檢查官員般地一一挑出應改善事項嗎?同樣地,我們進入少數民族的家裡,他們願意開放空間讓外人進去與我們聊聊已是難得;傳統習俗中,少數民族的家屋對他們而言具有神聖祭儀的空間涵義,以往是不许陌生人進入的。
況且,環境的改善豈是一朝一夕?短宣一、兩個禮拜就想部落營造,實係強人所難。有人第一次去即大力建言茅廁應如何整建、清潔,或是改成現代抽水馬桶等,卻未顧及之所以形成如此的生活方式並非偶然,必有其環境因素所致;深山裡水源缺乏,地形崎嶇,廣泛地建造抽水設施並非易事,另外,他們堆存排泄物,是為了施肥。我們不是任何一位政府官員蒞臨指導,我們只應是君尊的祭司。倘若難以苟同少數民族的生活習慣或環境,只需安靜地為他們禱告,待時機成熟,再與他們分享自己可行的建議。
我們基於熱心、憐憫或善意所提出的方案,必須對他們是可行的;你告訴他該換抽水馬桶,接著面臨最實際的問題─經費從何而來、由誰規劃與執行?我們也該顧慮到長期以來此處的人就是這樣生活,並尊重他們的生活方式,例如某些少數民族住高腳屋,上面住人下面養豬,家畜味從下方飄上來,終日瀰漫屋內;住慣了乾淨環境的人進到此等地方當然受不了,並很同情他們,於是建議他們應該把豬養在離家遠一點的地方,他們聽到卻覺得不可思議,因家畜是他們重要的財產,養在家屋下方以防偷盜。看到他們與我們南轅北轍的生活方式,致生滿腔憐憫的衝動時,我們應先冷靜地瞭解他們生活方式的形成原因,再漸進式地幫助他們。
顯出不同世俗的價值觀
少數民族可以說他們很謙卑,實際上他們十分自卑。當他們面對漢族,他們認為漢族比較聰明體面、有錢有勢,所以我們與少數民族對話時務須謹慎。
有一次我在大陸買了雙球鞋,同工看到了直誇好看,我說很便宜啊,不到100塊!他的臉色頓時沉了下來,氣氛瞬間凝結,話題也就此打住。
剎那間,我忽然想起以前剛從部落來到夢寐以求的大都市─台北時,多麼羨慕台北車站前熙來攘往打扮入時的男女老少啊!每當我坐公車,看到推擠笑鬧與我同齡的青少年,那種侃侃而談的自信神采,使我自慚形穢,我無法正視他們,僅敢低頭偷瞄,手中的環把被我緊緊地握住,握得手心泛紅印出痕跡,心裡只想著趕快下車,因我覺得他們正在嘲笑我身上俗氣的裝扮及與生俱來的黝黑皮膚和面孔。
世界習慣以金錢和外貌作為評斷人之價值的準據;金錢,像一道無形的鐵柵,在世人中嚴格地劃分貧富的階級。中國大陸的貧富差距相當嚴重,縱使我心裡沒有拿金錢炫耀的意思,但是對於少數民族,要他信主後立刻拋卻世俗的標準,並不容易,因為他們是活生生地在這樣一個社會之下,不斷地承受這些不公平的對待。
因此,服事當中,我們應要特別顯出不同於一般世俗的社會價值觀,能夠避免讓他們產生歧視感覺的控制端,就在蒙神呼召對他們有負擔的人身上了,我們不能以自己的標準來要求他們認同並隨之改變。
話說某回當地接待的家庭盛情款待雞湯一鍋,同工夾了一塊咬下一口,這塊是肉嫩又多的部位,他嘴裡還在咀嚼,一邊說:「好吃,老師你也吃」,接著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把他咬過的雞肉放到我碗裡。
此時有人挺身而出說:「這不好,這樣不衛生」我馬上說:「沒事,謝謝你,我習慣自己動手夾菜,下次我會從鍋裡直接夾了」
感謝主,主來到罪惡滿盈的世界,祂不嫌骯髒,與罪人同住同吃,用聖潔的手洗罪人的污腳。而我們,充其量也只是罪人與罪人的相遇,沒有高下之分,皆出自於地上塵土。服事少數民族,不管是短宣、中宣還是長宣,千萬不要反過來批評他們的軟弱,而應「向軟弱的人,我就作軟弱的人,為要得軟弱的人。」無論係價值觀、生活習慣抑或靈命上的軟弱皆然。
由於原住民和基督徒的身分,曾經有人問我是否認為基督教對於原住民傳統文化造成「破壞」;這個問題透露出當代的文化研究將基督教視為「具有侵略性的宗教信仰」,特別當基督教的傳播與近代史上帝國主義的擴張勾連推論時,更容易凸顯出此一被誤認的特色。這是對方知道我向少數民族傳福音而對我發出的「異議」,看來他是為了保存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方有此一問。類似的問題經由不同的人一再提出;某位尊長亦曾發難:「你們基督教真霸道,只能有一位神!」
對於基督徒而言,神絕不霸道,反倒是溫柔謙卑到難以想像的程度:「祂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腓立比書二章6、7節)。宣教,並非基於企圖改變少數民族文化習俗的理念,告訴他們要斷然改變這個那個的習俗,而應從十字架捨己的愛出發;如果我們不先捨棄自己的定見與偏見,又如何能叫他們捨己接受十字架呢?一旦他們願意因著我們的付出接受耶穌為救主,傳統習俗的式微是附隨的必然現象與結果,且這也是他們甘心樂意的選擇。
用心了解禮俗與信仰
前往不同民族部落進行跨文化宣教時,看到彼此南轅北轍的生活方式,我們應先瞭解他們生活方式的形成原因,再漸進式地幫助他們。
少數民族多屬於泛靈崇拜,通常我們很難在第一次見面時立即對他們談到基督的十字架;我們並非時時刻刻都在當地,如果初次相見就硬將自己的信仰強加其身,要他們燒像毀壇、棄珠鍊丟牌位或拆牛頭羊頭等等,他們會強烈地感到自己被冒犯了,下次再接受你及所傳信仰的機會就很低了。對待身旁尚未信主的家人我們應不會採取如此激進的方式,對待少數民族亦須持著溫和的禮貌;禮貌,卻是以他們所傳承的禮俗與知識為準。
舉例言之,少數民族對於身體部位有極富於禮俗或禁忌的詮釋,特別是老人家,仍然存有這些概念;一般人合照時將手輕放於旁人肩膀乃習以為常,某些少數民族的老人家卻認為這是個禁忌。
由於各族間對於房屋、身體、居住環境及人際關係等都具各有特色的禮儀禁忌,故宣教之前,最好稍阅該族的文獻資料,一方面能知道哪些禮俗與交鬼有涉,並藉此避免之;至於有些細部瑣碎的習俗,文獻不一定有所記載,此時最佳的應變方式就是少說話多觀察。
試想,倘若保羅總是預設立場妄下論斷,卻未曾用心觀察與體會傳福音對象的文化習俗及思想心態,他何能知道對方是甚麼樣的人,進而「向甚麼樣的人就作甚麼樣的人」?
對宣教族群的傳統信仰有初步了解,可讓他們留下好印象,願意撤開心防,進一步與你交談,一方面也能從他們的傳統信仰切入福音,引導到福音的真理中。少數民族有些與宗教相關的儀式,固然不能積極鼓勵他們繼續遵守,而這是需要培育當地同工持續性地牧養。
但是關於短宣服事的心態,可以一句經文總結:「祂凡事該與祂的弟兄相同,為要在神的事上成為慈悲忠信的大祭司」(希伯來書二章17節)揣摩本文所引相關經文之精義,運用於少數民族宣教當中,最大的原則就是如耶穌降低自己,俯就卑微,設身處地,一舉一動之間彷彿自己就是他們。
蒙允轉自:《基督教論壇報》第34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