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思源專訪蔡醫:四川愛心處處聞 編輯室 2009年5月7日星期四 下午7:21 從心會社會長吳思源上月到訪突破青年村,與突破機構創辦人兼榮譽總幹事、並青年發展基金會長蔡元雲醫生就四川災後重建工作作了專訪。專訪文章發表在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基督教週報》內。 一位從事心靈工作的文化人、一位致力以愛服侍社會的醫生的相談,關心即將來到一周年的四川地震災後心靈重建的實況。當中蔡醫除分享了自己在當地的工作外,亦有不少切身的經歷和體會。 早在四川發生震撼全球的「5‧12」大地震前,蔡醫所領導的青年發展基金已參與戴紹曾牧師創辦的專業人才服務機構(MSI)在四川昭覺的青年創業培訓中心的職業培訓項目,為彝族的青年進行就業培訓。在地震發生後,他特別看到災民的心靈需要,在當地組織培訓小組進行輔導及心靈重建的工作,並與成都的醫院成立了心理康復研究培訓中心,培訓心理輔導員。不但如此,蔡醫的一家都無條件付出,積極勞心勞力,出入災區一同事奉當地災民。 吳思源問及蔡醫在四川服侍的一年間如何以一個字作總結時,蔡醫說就是一個「愛」字,代表他在當地的所見所聞所感。這不單是他自己的感受,亦是不少參與災後輔導的學員的感想。 訪問間,蔡醫將在四川的所見所聞一一分享。他提到在去年5月底地震發生後不足一個月,在四川的北川一中見到一群老師自發性地搬動磚頭興建臨時課室盼讓學生復課。老師們20多人住在一所房間內,更把私人積蓄全數投入,並表示會回到原校任教,教蔡醫感動非常。 另一件感動蔡醫的是在服侍間流露的捨己精神。不少自己深受地震所害,身體受傷及經歷喪親之痛的災民投入工作,忽略自己需要。一些小組導師及組員更是請假或延遲畢業,為要進入災區服侍,這樣的愛令災民深受感動。 他還提到在成都映秀鎮結識了一位「兒子」的感人經過。這位在地震時親眼目睹父母及妻兒被突然倒塌的村子活埋的男子在極度憂傷下,請求蔡醫讓他喊一聲「爸爸」。結果至今蔡醫一家仍與這位「兒子」保持聯絡。 在地震已屆一周年之際,蔡醫認為不應再與災民看過去,而應著眼如何面對將來,建立建康社區和校園。他表示青年發展基金得到政府贊助,在四川進行一項兩年的「災後心理康復培訓及服務計劃」的合作協議,當中將會有很來自香港和上海的很多機構學校參與,並需要更多義工。 華人基督教聯會亦於年初發動本港教會及基督徒為四川地震災區重建的籌款,呼籲大家積極捐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