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成青少年熱愛祖國 機構促提高國民教育水平 編輯室 2009年5月20日星期三 下午2:57 香港回歸祖國踏入第12年,政府努力向青少年進行愛國教育望加強他們對祖國的認同及歸屬感。到底成效如何呢﹖近日一項調查顯示大部份青少年對認識祖國持十分積極正面的態度,然而學校國民教育似乎有相大的加強的空間。 突破機構近日隨機抽樣訪問千多名中學生,發現超過8成本港青少年熱愛祖國,並表示願意以理性和開放的態度去了解國家。但調查同時發現,僅一成受訪者表示學校有教授有關中國政治理念的課題。 調查為突破機構義工羣體「青年研究網絡小組」去年12月以普查問卷方式在12所學校中四至中七學生之間進行。在1,022份有效回卷被訪者中,81.8%於本地出生,16.5%在內地出生。 結果顯示,80.8%被訪者同意自己有責任使中國強大,但要考慮做法是否合理。82%受訪者認為作為國民應主動並客觀地認識祖國的優點和缺點。機構認為學生的回答顯示了香港青少年普遍有愛國觀念,並願意以理性態度去認識和關心祖國。 此外調查亦問及學校國民教育的問題。近35%被訪學生表示老師經常提及「忠孝」、「仁義」等中國人共同價值觀念,但不足一成表示老師會經常提及中國政府的政治理想、理念和政府架構等課題。機構認為這現象反映了學校國民教育有所偏頗,未能滿足青少年希望全面及客觀認識祖國的期望。 機構認為對話式的國民教育,對培養青少年對國家有客觀理性的公民意識相當重要,因此學校老師若能開放討論,鼓勵學生發表意見,能幫助青少年以公正和客觀的態度對待中國的議題,並願意對國家政府或政策提出意見。 進行調查的研究網絡小組主席林俊杰建議青少年的國民教育應均衡地涵蓋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及山河大地五方面,則能幫助青少年全面客觀地認識及思考中國相關議題,培養出對祖國的整全理解及具體認同。 突破機構事工研究及發展部經理陳競存則指出現時的愛國教育流於單向灌輸,強調國家強大,缺乏讓青年人思辯和參與的空間,助於青少年培養理性和積極的愛國思想。 機構表現要培養本港青少年理性及積極的愛國態度,學校的國民教育應增加對話空間,讓表少年有機會發現知識,表達自己的思想。因此建議當局除升旗和國歌之類形式的教育外,更多舉辦國情研討相關的青年論壇,讓青少年有更多探討國情的討論平台,奠定他們履行公民責任的基礎,並透過對祖國的認識和討論,增加他們對國家的歸屬感及對國民身份的認同。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