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1屆「香港六宗教領袖座談會」在天主教聖猶達堂舉行,來自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佛教、道教及孔教的領袖代表發表各宗教信仰對財富與人生的看法。
基督教角度
《聖經》舊約及新約有大量有關財富的教導。基督教代表、建道神學院教授郭鴻標牧師重點式地概述了當中的財富觀。他總括舊約教導財富是神的祝福,人要先盡本份責任,神必賜福。錢財不能交換生命,以及人要作願意分享財富的管家等。新約教導財富是神的禮物,但財富可以使人遠離神。但是耶穌基督教贖轉化人的生命為神的管家,人應分享財富,讓人經歷愛與關懷。
他又闡述了第1至5世紀基督教領袖的財富觀,借助四位教父的思想,包括亞歷山大的華利免、迦太基的居普良、安提阿的約翰屈梭多模及希坡的奧古斯丁,他們將耶穌的談話視為規範與命令,認為聖經教導崇尚簡樸生活、樂於扶貧、甘於貧窮等苦修精神。
反思到今天當前的經濟處境時,他表示基督教財富觀著重知足感恩,又強調經濟公義,鼓勵分享財富回饋社會等。他提出比爾‧蓋茨、畢菲特、李嘉誠、施永青、余彭年等富人將財富捐出來的行動值得欣賞,促請社會每個人都思想如何使用神所賜予的福份和恩賜,並如何用財富回饋社會,成為其他人的幫助。
佛教角度
佛教代表寬運法師甫開腔便說了一個故事。一天釋迦牟尼看到路上有一罐金銀,便說它毒蛇。一個窮人撿起來,發了財,買了房子,並向鄰舍炫耀自己的財富。不料官府知道了,把他抓起來,惹上殺身之禍。未遇到這個「財」還好好活著,得到了反帶來死亡,所以釋僧說這是毒蛇。
法師解釋,佛家亦將錢財視為託管的。佛家有「五家奪財」之說,財富會因水劫、火劫、賊劫、官劫和惡子劫而轉移,故不足惜。但人要追求精神財富,所謂「七聖財」指信、戒、慚愧、施等,視之為「大智慧」,在大智慧中看到生命的無所執著,並強調從布施而得福,創造真正人生幸福。
伊斯蘭教角度
伊斯蘭教代表楊興文教長表示伊斯蘭教有嚴格課捐的規定,將處理財富的態度提升至信仰層面,成為對信徒的命令,是當負的責任。總括而言,伊斯蘭禁止信徒迷戀金錢,以平常心對待財富,不把財富視為首要追求目標。也不允許信信有吝嗇行為。對信徒有除去開支後將一年所餘的2.5%捐給貧窮人的法定課捐標準。
此外,伊斯蘭亦視人為其信奉的安拉的「代治者」。財富是安拉對人的恩賜,同時亦考驗。管理得好會得到安拉的福份,如健康、安康,但管理不好的話,會有懲罰,會有天然災害令你失去財富,變得一無所有。他們視積極的態度坦然面對人生為對安拉的敬畏,每一個人都要培養富足安樂時他會感恩,遭到不順心時仍會忍耐並坦然面對的人生態度,認為如此生活會是美好的。
道教的角度
道教代表湯偉俠博士表示,道教視財富和人生不是對立的,而是能夠多元共處。道教認為金錢有三種「根性」,是貧民的「命根」、善人的「福根」和惡人的「禍根」,能否作快樂的神仙視乎人如何運用金錢,能否在適當時候「身退」,為自己留下精神空間。
他表示道教追求「適宜」的中道思想,在物欲和錢欲上該捨則捨、貴生重己、中和包容、輕名薄利、知足知止,便可得生活美滿,精神健康的人生智慧。
天主教角度
天主教代表陳秀嫻博士先帶大家反思了什麼是財富,有沒有一個基礎作為生命的基本價值﹖一首詩歌說「你們先尋求天主的國,其他的一切都會賜給你們」,耶穌又對富家青年說要賣掉財產分給窮人,並要跟隨祂,確立真寶藏在天上,一必須捨棄現世一切全心全力全靈全意愛主愛人的核心價值。
在這對財富觀念的基礎下,人應以服務他人、愛護他人為基要,且以正義、公益,並使人得到愛和喜樂為核心。她讚賞了數位天主教的聖人賢士,包括十九世紀、將窮人視為教會的財富的聖雲先及四世紀將自己的外衣分割給路邊貧窮人的聖瑪爾定主教,表示如果人的心放在天主裡,尋求祂、跟隨祂,其他一切都會跟著過來,或健康、或智慧、或喜樂、或愛情,甚至是失敗、貧苦、不如意的事都能轉化為天主的愛和能力,令人與創造主更親近。她以一句心聲作總結:「主是我的智慧、能力、福分、萬有,有主同在就是善的根基、根源和一切的萬有。」
孔教角度
孔教代表胡國賢校長代表孔教學院院長湯恩佳博士發表了他的論文。他表示歸根究底,孔教強調以人為本,以此為基礎追求財富,以及運用財富幫助人改善生活。儒家強高「仁、義、誠、和」,「仁」者愛人,用愛心治理,管理企業時以人為本,並重視用財富回饋社會。孔教思想中,「義」和「利」可並存,但出現兩者矛盾的處境時,要「以義制利」,比較下,要以利思義,別見義忘利;此外孔教將公利放在私利之前,重視公眾利益。
此外亦孔教亦重「以誠待人」,誠和信如錢幣之兩面,「誠」為內在生命,「信」為外在體現,使人互相信任和與親和。最後胡校長亦提到孔教重「以和為貴」,重視人的尊嚴價值,亦重視人和社會整體的關係。「和」即「和諧」,在各人有所差異時如何將個人和整體關係處理得好﹖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重個人的發展之餘要同時重人際的和諧;重視人個人發展外亦須重視彼此協調,這是營商之道。
座談會主持周景勳神父表示,是次座談會嘗試從不同宗教的角度,就「財富與人生」的題目給大家多元性的反省,望藉此喚起人性的善,在精神與物質生活上找到平衡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