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人士談「如何在資本主義社會下自處﹖」

牧師:信仰不應只成為私利化工具 法師:宗教應先知先覺

在上周六(12月5日)香港六宗教領袖座談會上,來自香港六大宗教的領袖就「財富與人生」的題目發表了論文,並即場就台下觀眾的提問進行了交流。在這難得的場合中,有與會觀眾關心在這扭曲的資本主義社會大環境中,人應該如何自處的問題。 基督教代表郭鴻標牧師指出資本主義背後有經濟結構。他認為有信仰的人往往將宗教私利化,成為個人活在當下個人提昇的方法,只著眼於改善自己的人生。他進一步指出,宗教講捨棄,但「捨棄」的原因比捨棄的方式更加重要,無私及為了公眾利益的捨棄是值得嚮往的層次。他又說:「捨棄不是指將多餘的分出去,更重要的是若出於對他人的愛,捨棄寶貴的東西的做法對任何宗教來說都是崇高的。」 佛教的寬運法師對此問題作出了另一個角度的回應。他表示,社會受到法治、道德及宗教三者的規範,法治不能作的有道德作約束,而道德難以約束人心,因此宗教又在道德之前。他提出宗教應該站在高處,領導社會,並發揮先知先覺的角色。 其他與會者也提出了其他問題,包括宗教能否在政治、社會和道德上發揮什麼角色,亦有人問及宗教美國金融界人員對世界帶來危害時可以作什麼等。 座談會由「香港六宗教領袖座談會」主辦,主講員包括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佛教、道教及孔教來自六個宗教的代表。 相關新聞 六大宗教領袖就「財富與人生」進行交流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