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明愛展晴中心2010年11月至2011年2月期間進行《小賭怡情?— 中學生參與賭博的誘因》研究,共向六間中學的學生發出問卷,結果發現社會和家庭竟然最「教壞細路」,有6成及約半數人分別從社會資訊及父母家人那裡認識賭博。
此外超過7成受訪者父母(39.0%)及家人(32.8%)有賭博,朋輩(24.6%)和同學(17.7%)比例較少。明愛認為中學生身邊親人去賭會直接誘使他們接觸賭博的機會大增,若他們不能抗拒可能成為他們日後沉迷賭博的起點。 在1040位成<功受訪的學生中有3成半表示曾經賭過。近9成有參與賭博的學生表示在15歲以下已賭過其「第一鋪」,令人憂慮。甚至有3.5%學生3歲時已第一次「參與」賭博,明愛認為這是所謂「童子手」的現象。
表示曾賭過的學生中,半數人的首次是與家人一起賭,38.6%與朋友一起,22%表示與父母一起。而他們大部份賭博的目的是為了解悶(55.7%)、想嬴錢(54.1%)和想尋刺激和開心(48.6%),亦有小部份人為了忘記煩惱(14.1%)或逃避問題(5.7%)。
而這樣的擔心是有理由的。同次調查中逾3成學生認為賭博「吸引」和「非常吸引」(共35.6%),近二成半更相信賭是可以令他們發達(24.9%)。明愛這些信念反映他們對賭博存有一定的期望,不認為賭對他們有壞處,增加他們參與賭博的誘因。
調查又問及他們對於別人邀請賭博的反應,結果也令人憂慮。一成多的學生不懂對別人的賭博邀請 “say no”,更有四成人認為賭博是不能避免的社交活動(38.7%),認為拒絕接受邀請令他們感到尷尬的有3成。另外亦有接近兩成人為了得到朋友的認同而不會「托手踭」(拒絕邀請)(18.4%),這反映很多學生不懂如何拒絕別人賭博的邀請,在別人邀請賭博時亦沒有思考賭博的害處。
青年人難逃朋輩家人賭博影響
青少年需要安舒的家庭作為成長基地,但調查顯示有家庭或朋輩同學賭博的話對學生不無影響。家庭方面他們主要擔心的是家庭經濟(42.4%)以及引起家庭之間衝突(34.8%),其次是對賭博的家人不信任(18.9%)及怕自己被忽略(15.5%)。
朋輩影響方面,分別3成的學生擔心受賭博的同學影響學業、成績退步或被要求借錢,26.6%怕被邀請一起賭博,因同學朋友賭博而「想逃學」亦佔13.0%。有趣的是,受訪學生中只有69人認為自己完全不會受到身邊家人朋友賭博的影響,只佔總人數的6.6%。
明愛認為研究結果亦顯示受訪中學生對賭博有非理性的思想,希望從賭博中贏取金錢,擔心此幻象令中學生不能認清賭博的真面目,因此參與賭博活動會增加危機因素令其將來可能成為病態賭徒。機構又擔心現時有關防治問題賭博的教育在香港仍未普及,若未能及早做好預防工作,中學生沉迷賭博所衍生的問題恐怕會更趨嚴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