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禁毒處在6月17日發表的公佈表示,大埔校園驗毒計劃已順利完成,並未從校園驗出有學生濫藥個案,而21歲以下首次呈報的個案亦較去年大幅下降。救世軍表示,雖然數據上顯示香港的濫藥問題有所改善,但實際濫藥的青少年估計比呈報的數字更多。由於怕被標籤的關係,絕大部份濫藥的青少年不會自行尋求服務和協助,加上現時的濫藥服務主要由專業人士提供,更成為了濫藥的青少年尋求協助的阻礙。
救世軍舉辦的為期三年之「生命交織社群動力Teen使」計劃,於去年6 月1日開始,至今共邀請了66位來自不同範疇的社區人士,透過多項計劃包括「Shall We Share」- 家長小組、「聽你的輕狂」- 濫藥輔導團隊、「家友朋」- 家長朋輩團隊,去支持和協助濫藥青少年及其家長走過戒藥的路途。另一方面,計劃同時為青少年提供支援,包括舉行「創出我天地」- 藝術戒藥小組,以舞蹈及戲劇為基礎,配合「敘事治療」,讓高危青少年在參加戒藥活動時,讓參加者在過程反思自己的經歷,尋找出自己的理想身份及夢想以抗衡藥的引誘。而「我的學途」- 預防逃學服務則強化潛在逃學學生上學動機、預防逃學,並減低因缺課而濫藥的問題,計劃針對服務地區內的中學提供多元化組合服務。
救世軍舉辦本次分享會,希望透過參加者的分享,向社區人士傳遞建立無毒社區的訊息,關懷濫藥青少年及其家人,預防濫藥和協助青少年戒藥,以及減低標籤化的重要性。
「聽你的輕狂」迴響團隊的兩名成員的惠珍、亞VI同是家長,他們的子女並沒有濫藥的習慣。他們表示當初加入計劃只為學習,希望能提升自己對青年人的了解,特別希望了解青年人濫藥的原因。他們表示原本以為那些有濫藥習慣的青年人都不願意與成年人及陌生人對話,所以開始「迴響」之前他們都質疑青年人會否真的聽他們並給予回應。及後在經歷多次與青年透過錄影及錄音進行迴響交流,他們發現只要他們真誠的回應,不說教,青年人願意與他們交心,願意分享內心的掙扎以及不開心的一面。
這兩位成員還分享了參加計劃後的另一個收穫,他們表示剛開始只認為是自己去幫助別人,但在每一次迴響時,都能從青年人的經歷裡都找到許多共鳴的地方,從而反省自己與家人相處的狀況及價值觀,每次都有所得著。「在我們眼中,有濫藥習慣的青年人不是沒希望的,只是運用了他們的方式去解決問題。他們實在是有夢想的,重感情的青年人。」
「生命交織社群動力Teen使」計劃
該計劃由豐銀行慈善基金透過香港公益金撥款資助,於2010年6月開始,為期3年。本計劃特色主要是加強社區及家庭對青少年的正面影響,令青少年在成長路途上得到更多的支持。計劃目標為及早識別有間歇濫藥之青少年, 為他們提供服務以減少其濫藥行為;連繫及推動家長和社區人士組成團隊,成為有間歇性濫藥行為青少年的支援網絡。服務對象為11-16歲有間歇濫藥之青少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