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秋棋:營商新理念—做生意要為了做好事 編輯室 2011年7月13日星期三 下午3:36 近日何文田愛民邨一位粥檔老闆向邨內長者派粥的故事成了城中感人的熱話,令不少香港人反思到做生意不單單「利字當頭」,僅能令一眾公公婆婆吃到粥品,笑逐顏開,就令粥檔老闆贏得全城的敬重,也令冰冷的城巿添加無限暖意。 曾任半導體設備商ASM首席技術總監,歷任香港理工大學電子工程學系副教授,現任德魯克管理學院副院長及柏祺大學研究院客席教授的廖秋棋博士在7月份的公義樹通訊中,以「生意,要做得出色﹖要做好事﹖」為題,討論做生意的新趨勢不單以利益為本,而是做到能發揮為社會「做好事」的作用,才算真正成功。 廖博士提到現時不少大企業如谷歌提供的免費平台往往借助廣泛的知識和網絡,提供新的消費和銷售模式。這些新穎的經營方法已在改變世紀的商業理念和行為。除大企業外,不少企業亦開始重視強調社會責任,做生意賺錢,顧全股東利益之餘,亦會對社群有承擔,看重實踐社會使命,諸如「商界展關懷」、公平貿易、環保運動等等。 他表示在90年代商家鼓吹「賺取最大利益」,著重從客戶身上賺取更多利益將為自身及社會帶來損害,毒奶粉、雷曼事件以至近日台灣的塑化劑事件可見一斑。社會的仇富、仇商等情緒也由此而生。他認為做生意除了要做得出色(doing well)外,亦可以同時選擇「做好事」(doing good),「基督徒生意人當然不必都轉型社會企業,但卻可以積極發揮 “doing well while doing good”的理念精神,把生意目的調較為『做好事』,把管理和營運『做得出色』。」 基督教在2004年泰國洛桑會議上訂出「使命企業」宣言,提出企業不單要實行社會使命,更要實行生命服侍,即福音的傳播。在此使命宣言下,基督徒生意人可以做什麼來實踐天國使命嗎﹖廖博士認為基督徒商人責任主要有兩方面,第一是進入世界並改變日趨墮落的商業文化,減少不公義的行徑;第二是進行較直接的福音傳遞。 他舉例如果身在飲食行業的信徒可以為顧客提供最有益的食物,另一方面可以減少行業上的陋習,更進一步是在行業中推行環保等等。「我們要從使命出發,心意更新和變化,打破生意人只為賺錢的思維框框。」 對於欲進行變革的企業,他建議從審視召命和使命,使企業成為能貢獻社會、榮耀神的地方;同時在管理和營運上進行變革,例如從心出發,並以尊重建立管理團隊,以僕人服侍的心對待客人等。 他表示相信:「我們有神的生命的本質,有屬神的價值觀,我們的企業必然與一般單追求營利的企業不同。」又表示:「相信以這種屬神理念營運的企業,就是天國企業,也就是『使命企業』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