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境及新來港家庭需面對因生活環境轉變而帶來的重重適應上的困難,在育兒上亦承受不少的挑戰,該計劃則主要為觀塘區育有0至5歲嬰幼兒的新來港家庭提供相應的支援服務,包括育兒資訊、社區資源及義工家庭探訪等,經訓練的義工會定期探訪所配對的新來港家庭,與他們建立互信互助的關係,幫助他們適應本港的生活,融入社區。
根據計劃的檢討問卷顯示,全部的參加者均表示透過服務計劃更了解本港的資源及福利,97.5%的參加者認為正面管教子女的意識提高了,97.2%認為與義工建立了互信的關係,95%表示認識了更多的新朋友及加深了對香港的認識。
新來港媽媽親述經歷
兩位新來港的母親於記者會上分享她們參加了本計劃後的改變。
鍾女士於2004年與港人丈夫結婚,一年後誕下大女兒,但婚後鍾女士因未能適應本港生活,故一直與丈夫分隔兩地,丈夫留港,自己和女兒則定居內地,直至女兒升讀小學,鍾女士在無可奈何下開始在港定居的生活。定居的首年,鍾女士經常與女兒一同回鄉以紓解在港的鬱悶。鍾女士表示,在港既沒有朋友,亦對於社區感到陌生,因此她甚少參與社交活動,更不幸是由於未能融入本港的生活,導致心情長期低落,最後更患上產後抑鬱症。鍾女士與丈夫的關係亦愈趨惡化,並屢次被丈夫打傷。鍾女士經社工轉介下,參與了本計劃。透過不同的活動及義工探訪,鍾女士開始接觸社會,建立自己的人際網絡,亦透過本計劃社工的輔導,心情得到紓解。
許女士於2007年與港人丈夫結婚,原打算待丈夫成功申請公屋後才來港與丈夫團聚。不料,婚後半年,許女士懷孕了。結果,許女士只好放棄於內地的小學教師一職,來港產子,繼而與老爺、奶奶及叔仔,一家六口入住數百呎的公屋單位,變為擠迫戶。面對突如其來的巨變,許女士面對很多適應上的問題。女兒出世後,初為人母,許女士所承受的挑戰更大,更曾想過搬返老家。其後,幸得到醫務社工的轉介,參與了本計劃,在義工的相伴和開解下,再加上參加不同的團體活動與講座,許女士的心情亦慢慢好過來,並開始融入社區。現在許女士的女兒已經三歲,她亦有意再次投入社會工作,但求職的過程卻處處碰壁。她在內地的學位資格,在香港不獲承認,許女士唯有退而求其次,報讀再培訓課程,又因學歷太高,不合資格而遭到拒絶,對此,許女士感到很無奈。
該會提出多點建議
防止虐待兒童會總幹事何愛珠博士表示,0至5歲是兒童成長的最重階段,父母是主要的照顧者,家庭環境及關係均直接影響兒童的身心發展。因此,本會推出「跨境及新來港家庭-關愛共融計劃」透過義工家庭探訪等一系列的活動,讓育有0至5歲嬰幼兒的新來港家庭更了解社區的資源、增加育兒的知識和技巧、促進親子和家庭關係,並盡快適應本港的生活,融入社區。
該會現有以下的建議,以協助新來港家庭適應本港的生活: 1. 政府應投放更多的資源,協助育有0至5歲嬰幼兒的家庭,包括新來港家庭,安排定期的家庭探訪,了解家居的實況及家庭成員的關係,並加強家長正面管教子女的知識,鞏固家庭及親子關係。本會十分強調及早預防的重要性,向家長灌輸正確的育兒技巧,可有效預防虐兒及疏忽照顧等問題。 2. 政府應有長遠的政策的配合,包括設立兒童事務委員會及制定兒童發展政策,確保兒童在安全的環境下成長。 3. 鼓勵父母積極參與社福機構提供的活動及計劃,新來港人士來港初期需要各方的支援,而配偶的支持和鼓勵能讓他們更有效地渡過適應期。 4. 提倡社會對新來港人士的接納,讓他們感覺是社會的一份子,不受歧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