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3.5%中學生可能成問題賭徒

透過跨專業模式解決成癮問題的香港青年協會「青年全健中心」公佈「中學生賭博與情緒健康狀況」調查。結果顯示在926名受訪中學生中,四成六在過去一年曾經賭博。 青協發現在過去一年曾經賭博的中學生參與最多的賭博活動是社交賭博(如麻雀、撲克)(33%),其次是賭博成分的電子遊戲(27.8%)及六合彩 (13.9%)。根據《美國精神科診斷準則手冊》對病態賭博的評估,所有受訪中學生中有3.5%(31人)可能成為問題賭徒,而0.9%(8人)屬病態賭博。其中「可能成為問題賭徒」的普及率為3.5%,較政府於2011年調查結果的1.9%高。 是次調查所指「病態賭博」的定義,主要依據《美國精神科診斷準則手冊》作出判斷,包括:對某些行為失去自制能力;當被禁止或受到限制時,會感到煩躁不安;縱使有負面後果仍然繼續;對某些行為有強烈的渴望,愈做愈多,以及需要更大刺激,以維持原本興奮感覺或滿足感等。 調查亦顯示,不少中學生認為適當賭博是無害的(70%)、是一種娛樂活動(57.5%)、只要不過份沉迷,可以接受賭博(73.8%);另也有34.5%及31.1%受訪中學生同意賭博可以減壓及賺錢,情況令人關注。 中心督導主任徐小曼擔心,當含有賭博成份的遊戲滲入遊戲機中心、線上遊戲,甚至手機應用程式,將會令青少年對賭博遊戲產生錯覺,以為只是一種娛樂消閒活動,並在不知不覺中沉迷,甚至成癮。徐小曼亦呼籲若發現家中有任何一位成員出現賭博問題,家人應立即向賭博輔導機構尋求協助,避免諱疾忌醫,令全家人蒙受賭博帶來深遠的禍害。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