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討會一共分為三部分,分別由三位講者演講。首先是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馮麗姝博士,她的題目是「家庭結構與青少年成長」。之後,香港性文化學會執行幹事黃秀婷姑娘以「青少年情感教育的實踐」為題目進行演講。最後,由家庭基建教育及出版總監徐惠儀女士以「如何從教育建立青少年正確的戀愛及婚姻觀」為題的演講來結束是次研討會。
家庭結構影響青少年成長
主要研究青少年在校園行為的馮博士先點出在校園欺凌的問題相當值得令人關注。她指出在校園攻擊者可分為「操控型攻擊者」及「反應型攻擊者」, 而兩者有莫大的差別。前者是策劃欺凌的主謀,他們的行為冷靜、理智,但卻是缺乏同情心的,是真正的欺凌者。至於後者卻是受「操控型攻擊者」所教唆,執行暴力的一群,但他們其實同樣屬受害者,但卻常誤被認為欺凌者。
青少年成為「操控型攻擊者」或「反應型攻擊者」取決於他們所成長的家庭結構。馮博士引用其所做的研究,證明家庭結構與青少年成長有著明顯的關係。
研究顯示再婚家庭及單親家庭的子女相比核心家庭的子女有較大機會出現偏差行為,而子女於有繼母的再婚家庭所受的影響甚至較單親家庭更大。但可惜的是,現時香港政府較少服務直接針對再婚家庭的需要,如教導應如何與繼子女建立關係。馮博士指出有以上的情況,是因為政府及一般人也錯誤認為再婚家庭代表家庭資源增加,與核心家庭無異。
青少年扭曲兩性觀 貞潔觀念遭忽視
香港性文化學會執行幹事黃秀婷姑娘指出現今香港青少年在兩性情感關係的觀念上是「快速、即食」, 對「性」是十分隨意。學會一份「珍愛課程」課後學生意見調查顯示,現今青少年認為「貞潔」對建立穩固關係並不重要,因此,香港的青少年有婚前性行為、過早的性生活。
黃姑娘指,婚前性行為分割了「性」、「愛」、「婚姻」的行為,呼籲從事教育及牧養的工作者必須正視。她認為應該要提倡貞潔的兩性情感教育,向青少年灌輸忠誠的性愛婚姻倫理觀,以及純潔的兩性情感教育觀點,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兩性信念、價值以及行為,例如青少年貞潔立約行動。
建立青少年戀愛基石:自知自愛
家庭基建教育及出版總監徐惠儀女士談到在現今青少年的戀愛中,只有性,沒有真愛,而青少年亦不懂如何正確地戀愛。她認為可透過聖經中知道何為正確的戀愛及性倫理價值觀。
徐女士提到「自知自愛」是青少年戀愛基石。「自知」是指青少年先認識自己,長大成熟是戀愛的先決條件。之後是學會與同性相處,在學習與異性相處。因為有自知,才能做到男女互相尊重、適當地處理分手、失戀。「自愛」是拒絕婚前性行為。這是對婚姻的尊重, 因為在聖經中清楚指出性必需在夫妻關係中。
她最後以兩節經文寄語青少年:真愛是「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 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意發怒, 不計算人家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哥林多前書 十三章四至八節)。
面對現今扭曲的性倫理價值觀,她語寄青少年則要謹記:「凡事我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我都可行,但無論那一件,我總不受它的轄制。」(哥林多前書 六章十二節)
歷時三小時的研討會近六十位從事教育工作的中小學校長、老師、社工以及教會青年牧者、傳道人及導師出席,場面熱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