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築師Geoff 潘正輝: 性格冷靜而理性,他被Perspective Magazine (透視) 列入為「40 under 40」,肯定為40位亞洲區年青傑出設計師之一。約七年前他創立了自己的建築及室內設計公司,兩年前他更在尋求人生意義時認識了上帝,盼望透過AMENPAPA上帝賜予他的藝術創意、營商等恩賜,回應上帝的愛。
Salina 任嘉雯: 出身於廣告界、有豐富時裝巿場閱歷。愛演話劇愛畫畫愛跳舞的她拍照時會扮鬼扮馬,看起來快樂、活潑而感性。但原來她曾患嚴重失眠,在憂鬱與情緒困擾之際跟上帝遇上,神的話語成為醫治她的良藥,自此她讓時裝成為「流動billboard」,將神的話語帶到城巿的每個角落,成為失意者的安慰、心靈受傷者的醫治,並以型格的設計證明上帝的兒女其實是很酷的,將人與上帝的距離拉近一點。
記:本報記者
記:你們二人因為工作的背後又是夫妻,會否回到家裡之後會埋怨對方:「我覺得你那個決定不可行嘛……都說你應該如此如此嘛…」等等,不自覺地將公事帶回家裡呢﹖
Salina:我們在工作上清楚屬於不同的部門,我是巿場、設計方面,他是業務發展、財務上,分工相當分明。我們亦訂立機制:誰負責的部門就由誰作主,他就有"say"。其他人可以給意見,可以參與,但最終的決定權會落在那人手上。因此一個清晰的分工相當重要。
Geoff:我覺得暫時還沒有(二人衝突)。可能有兩個方面令它沒有發生,一個是工作上的分工令我們沒有爭執的空間,在系統的安排上減少了我們之間爭拗的可能性,最終有的底蘊的磨擦上,我們就跳到第二個方面,就是《以弗所書》所教導的:我(丈夫)是家庭的頭,我做的決定最終亦會以她為出發點去想,像耶穌愛教會的心一樣。如此到了爭論以至作出決定時,我會預先問準她的權,到最後她會將投票權給我,最終由我去作決定。這又不是「極權主義」我什麼都「話事」,而是她甘願地將她的投票權給了我,將她的"say"給我,因為她知道我所作的決定將會為了她以及公司的益處。
Salina:他很好,有時我也會說他:「你剛才為什麼那樣跟某人說話﹖剛才的態度很惡劣。」他的自省能力很高,並不介意別人的評價,他會說:「是嗎﹖那我下次不再這樣吧!」很多時他都會這樣,令我亦會放膽去講。他亦會給我一些提醒,但作為女人到底我較小器,我會呶著嘴說:「是嗎﹖」但我們從沒試過演成吵架。
記:Amenpapa的創立理念源自神的話語,開始是否有神的呼召﹖
Salina:Amenpapa可說是從我的失眠開始的。失眠期間神不斷向我說話:透過《聖經》、意念等,我開始發現—原來神的話語如此向人說話,並如此的有力量!那時我失眠期間,上街真的很抑鬱時,真的希望自己被車撞死就好了,那末就不用自殺了!因為那時很痛苦,白天就害怕晚上來到,晚上就害怕睡覺,睡覺又無法成眠,只能眼睜睜等到天亮。
有時在街上看到教會外面的廣告牌上寫著簡單的說話如「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我就覺得原來神的話能如此的安慰我。我那時就有一個想法:不如將神的話語放在時裝上,在街上、地鐵上都能讓人看到神的話語,那多好呢﹖想到可能有很多我的同路人,亟需要神話語的安慰,就由那裡開始。又好像你吃了一頓好的、或看到一套好電影,很逼切想和朋友分享:『那家飯店平、靚、正,你快點去試試吧,快點去看看吧!』
那個心態正是這樣,很想跟朋友說:原來《聖經》很好看,原來《聖經》並非與我們無關痛癢,簡直是人生的說明書!但當你如此跟他們說時他們不一定理睬你,那我就想如何令人感到《聖經》的話軟一些,看了以後覺得『原來是這的呀!』。回想起當時有很大的激情,像火燒心一樣,覺得很想做、一定要做。但我們當時仍未想到如何賣、要做多少、材料如何……那時太初信了,仍未知道什麼是異象。各樣都沒有仔細去想,但神就在我們心裡種下了一點火。

Geoff:如何分辨什麼是「神的旨意」,什麼是「我的旨意」﹖很簡單地,如果是「我的旨意」的話,很容易能在肉體上或感性上找到一些原因或動力去做。
我本身對時裝毫無興趣,但正正我是一名建築師,我對建築很感興趣。但我做了時裝品牌時,發現我每天的工作——如何發展這一品牌,比我以前只當一個建築師時更「像」一名建築師。即使在建築設計時,你亦不可能全面地將所有如何淋漓盡致地發揮。但當我做一個時裝品牌時,原來神已種下不同的恩賜和興趣在我裡頭——包括我對graphic design的喜愛、我對品牌的喜愛、對行政的喜愛——每一方面的喜愛就像一套交響樂,每個樂器一同奏起時,那種美原來是早有安排的。
Salina:其實我也不想做時裝,我亦對時裝無熱情。(但最後如何還是選擇了時裝呢﹖) Salina:我當時在ZTAMPZ和bread n butter的時裝公司工作,所以就選擇了。
記:那麼,對Salina來說,選擇時裝可說是順理成章,但對Geoff來說卻不然,但更能讓他感受到這是神的呼召使然﹖
Geoff:就如我有一些訊息在心底裡想表達,有人會選擇在報紙寫文章,有的選擇在google,有的選擇排一套戲。每個人選擇一個平台去發表。Salina那時選擇了時裝這一平台主要是第一,際遇上的順理成章吧。
Salina:那時我對slogan T-shirt有很深刻的印象。以前很多運動都用slogan tee去影響城巿。加上T-shirt成本低,又不大複雜,就選了這個媒介。
記:「賺錢」還是「見證神」﹖「生意」還是「職場」﹖「打著做生意的旗號去傳福音」還是「利用福音去做生意」﹖你們經營Amenpapa過程中會否感到有矛盾﹖
Geoff:對我而言並沒有矛盾。(在紙上畫一個三層的箭靶,最內的圓心寫上"why",中間一層寫上"how",最外一層寫上"what")思路是很清晰的:"why" generate "how",再generate "what"。
"Why"就是「我們愛主,很想將祂的訊息帶進世界,帶進黑暗中,我們亦要完成祂給我們作為基督徒最基本的使命;"How"就是通過什麼方式:除了生命的見證外,我究竟要用口去講、還是用手去寫,這how有很多方法:有的人去教會上「八福」、「三福」,學習技巧上的,又或者在職場上搞cell group或bible study,如此類推;"What"就是最外面的一層,別人能接觸到的是什麼,對不信的人來說可能就是教會的一個音樂會佈道會,又或者是每日午餐時會去的活動,又或是會看的一齣戲、又或是會買的一本書。我們就選擇了一件衫。"How"就是用巿場學及品牌的角度,去雕塑一個品牌,通過巿場接觸平時其他方法所無法接觸的人。
關於「做生意」,如果只用生意去看,會執著於或籠統地看為是「牟利」還是「非牟利」,但生意最基本的無非是創造裡的一個原意:生意是將一些資源一變二、二變四,將之變成一個平台,孕育出一些產品,這其實是創造的最基本。而我們每一個做「管家」的其實已是經營自己的「生意」——如何運用自己的資源。至於「牟利」還是「非牟利」其實是關乎經營模式——選擇去讓事奉generate錢,還是放在巿場裡自己generate營利,讓這組織能自給自足,這是手法上的不同。
記:當公司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賺錢,但維持生意額又是自給自足的必要之路時,如何能做到平衡呢﹖神要讓我們賺得很多呢,還是相信神在別處「必有供應」呢﹖
Geoff:我覺得跟剛才畫的三個圈一樣,是自己對信仰及對神的信心。當生意額下跌時就是對自己信心的一個考驗。因為我很喜歡認識神的緣故,認識真理就是自己對抗試驗的唯一和最後的防線。
對我而言,邏輯地說,我們從來沒想過做Amenpapa,亦沒想過靠此維生,到現在變成了養活一個團隊,要用很多時間心血去經營的一盤生意,中間我們看到無數次神無形的手的帶領,我們亦肯定這是神給我們的一個工作。肯定這一點時,這就是第一點的anchor,所有都建基於這一點之上。再上一層我們知道祂必供應給我們,亦明白祂重視的不是我在際遇上的好與壞,所執著的是我的靈。生意好與壞祂完全地掌管,祂的主權是絕對的。到了表層,是否靠我們的sales或能力能將營業額加大或縮小呢﹖我們深信是絕不可以的,我們所能做的是勤奮地耕種,用盡心機管理,雨水和陽水祂自會供應,由是者生意的高低都在乎祂是否喜悅。
對我們來說,那抵觸之處其實並不難拿捏,因為當anchor知道是以愛做出發點,而不是以錢為出發點,所以錢的多少不能成為核心的問題。
記:《聖經》說基督徒要「靈巧像蛇、馴良如鴿子」。你們的經歷中,當別人知道你是基督徒時,必定認為你們是很「老實」,在商業的社會中如何能站立得住呢﹖
Salina:其實一邊做時,自己的「衰嘢」才會浮面,並知道神是繼續潔淨我們。很多時神提醒我們要用聖潔的方法處理任何一件事。我們都不是從小信仰開始,以前都會沾染了商業社會的「技倆」,如「當然不要這樣告訴他了,要先『包裝』,『誤導』對方,再把他『釣上來』!」類似很多以前很多人教你的,現在也會不知不覺中使用出來,因為太習慣了,理所當然地覺得「梗係應該咁講架啦!」,但神不停提醒自己不能用不聖潔的方法做任何一件事,包括講一句極無關痛癢的大話,或誤導別的事。
所以這問題對於我並不是「如何防避受騙」或「大奸大惡」,而是每一日做事時,那些小事自己會想「不如這樣吧,令自己容易一些,或無需解釋太多」。
記:Geoff又是否有一些經歷呢﹖
Geoff:其實有很多。作為一門生意,最「正」的是像煉金的火爐,在這些細微的事情中才能潔淨和看到自己不淨的地方。其實最難的未必與錢掛鉤,如果能用錢量化的東西相對地簡單,因為很容易計算,雙方有清晰的交易。但最難的我覺得是內裡的驕傲,或人與人之間的期望,甚至是基督徒與基督徒之間的。「靈巧像蛇」我能看到的,之前我們內部一起分享,很多時不單沒信仰的人會挑戰,或覺得我們做得不對;不單是生意上、更是屬靈上的爭鬥,越站在前面就越受到攻擊——信徒或非信徒也好。就像林以諾牧師,當你站在前面時,不論教會內外都會批評,永遠做得不夠好。
記:哦,你們創辦Amenpapa時遭受過什麼非議嗎﹖
Salina:有的人會說:「啊,你利用耶穌的名來做生意嗎﹖」我們都會很願意給他們解釋《聖經》裡所說的:耶穌叫門徒出去傳福音時不要帶衫、不要帶錢,因為那些人是應該給你吃喝所需的,耶穌講得很清楚:你是可以靠著傳福音「搵食」的。我們有誰不是依靠耶穌養生的呢﹖因為所有的都是神給的,就算你去打工、沖一杯咖啡,都因為神給予你這樣的技能你才能靠著神給你的東西搵食,是否做所有的事都不收錢呢﹖這樣的話,所有的基督徒都應該不收取工資才對。
Geoff:基督徒做生意有些基本的矛盾,對我來說其實很清晰,例如:你不應該給「枱底錢」,或你要給你的供應商合理的價錢,如此類推。在道德標準上如何定位,什麼是對與錯,這些我覺得反而很容易處理,因為實在太清楚了。
魔鬼不會正面攻擊你的,正如C.S. Lewis在《魔鬼的書信》一書裡說:一個叔叔教他的侄兒一些人生的道理,那叔叔就是老練的魔鬼,而侄兒則是初出道的魔鬼,他用這一面教讀者認識神,這是廿世紀最經典、最值得一讀的基督徒書籍。裡面有個很清楚的觀念,那老魔鬼教那年輕的說:你正面地攻擊基督徒是行不通的,太明顯了,你要挑戰他們的道德標準或意識,誰不知你是魔鬼嗎﹖他們就會全副屬靈武裝去防禦你。你要滲入一些完全沒有意識的地方、或將一些壞的東西包裝得看來很好:如果他想返教會,你要說「那是好的」,鼓勵他返教會,但讓他想起周日正好要陪媽媽喝茶,讓他下星期才返教會,那「誠然是一件好事,且也無傷大雅」,如此才能把他攻陷。
所以剛才說「馴良如鴿子,靈巧像蛇」,很明顯地是道德位,太明顯了;反而是模糊的屬靈上的問題,別說外面的反對聲音,自己內面還有罪未完全潔淨,如何能聖潔地營運一個生意呢﹖這是每日都要面對的。其實做這事時更有所經歷,以及與神親近,因為這是非常逼切的。
Salina:太多人不明白,覺得「錢是不好的」,是試探,做生意所有都關乎錢。但問題是:錢本身是神的祝福,要讓我們有飯吃,讓我們豐盛,都是透過錢去祝福的,但視乎我們如何「用」那些錢:是否用在享樂飲宴方面,以及你是否貪愛那些錢財,還是錢只是神給你的祝福,然後你又用那個錢去祝福別人呢﹖這是一種管治,讓它能流通,就像你要工作才能奉獻給教會一樣。神給每個人不同的才幹,有的人擅長作管家、做生意,有的人適合去打工,只是在不同方面將祝福流通。
我認為當基督徒持著這些產業時,我們就有"say"能將這些資源分配在什麼地方。如果資源大部份都落在基督徒手上,能更有效地造福其他人的話其實是一件好事。我們並不想要靠別人,為什麼不能做一個自給自足的公司而要靠別人的事奉和奉獻來養我們,而我們又有很多無法自行決定和控制的﹖
Geoff:有關靈巧像蛇,如果自己的一個客人或供應商有某些地方做得不夠好,我們要以愛心、溫和謙卑地告訴他做得不好之處,,同時又能做到鼓勵,提醒他下次能有所改善,但又避免責罵他,讓他感到受傷害和被論斷……這就是困難之處。福音書中,耶穌選擇如何應對反對他的聲音到他怎樣鼓勵身邊的門徒,我覺得對人溝通時,如何做到耶穌的柔和謙卑有一定的難度。
Salina:如果你不告訴別人你是一個基督徒的話,一切都會很容易:你教訓對方、管教他很應該,但在神裡面用我以前的方式管理下屬是否對呢﹖
記:你們是否視Amenpapa為你們事奉的場所呢﹖
Geoff:我們一面做時,越來越肯定那是神給我們的、工作上的命定。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從來沒想過做這個,我們對時裝不是有特別的興趣,也不認識這行業。如果從生意角度,你讓我寫「二十大想做的生意」的話,我如何也不會想到做時裝零售,因為實在無興趣。但正正是這樣,我們才能看到神無形的手帶領著我們。在這兩年多三年間,我們在每一個季節都看到神如何裝備我們,包括我們的信仰和能力。第一季時我們連要賣給誰都不知道,亦不知如何製造一件衣服,只心想:無所謂吧!造一小批,若無人問津就送給朋友算了。第二季試著生產多一點點,發覺真的有人去買,如是者,每季之間多一點,在巿場上發現發貨多了,我們批發到 Bauhaus、Cocktail、ZTAMPZ等。
到今日那個異象到底是什麼呢﹖可以說我們仍不知,那個「不知」是:我們的異象很大,因為我們的上帝很大,我們不知神如何使用我們。現在開了一家店,很自然地會有人問:你有沒有想過一年內再開多少間分店﹖三年後會有多少間﹖到哪個層次會如何發展﹖等等,我們至今仍是一步一步走,完全不知道。我們知道如果神只叫我們開一間的話,即使強求我們也做不來。
那生意和事奉的界線如何分﹖很感謝的是,我們去做的這幾年間,神不斷堅立我們對信仰的認識、對祂的認識,以及在神學上去明白到底生命、創造的意義,到我們如何做一個管家、什麼是工作、什麼是敬拜——我們的生命每個分秒都應該是一個敬拜的歷程,我們的生意只是其中一個擴展。我們並不認為只有在教會帶詩歌敬拜才算是事奉,或唱歌才是敬拜,一切都融在一起。
記:是否在經歷Amenpapa前,你們經歷過對信仰與生活或工作感到割裂的階段呢﹖
我和Salina的信仰過程,以及我們的愛情婚姻,跟Amenpapa從無到有,整個過程都與信仰掛鈎在一起。從我們信主、到愛主、到做Amenpapa,我們一直不知道原來可以有「分割」的,到做Amenpapa時更多接觸其他教會和基督徒時,我們才發現原來有人認為是有所分割的。
回望時亦很感謝神將我們放在這樣的命定裡。我們有時亦會聽到一些基督徒感到他們的生活與信仰生命有所分割,但這是我們從來沒有經歷過的。我們由未信到開始信,神放了很多同行的人,他們都是極火熱和愛主的,他們的生命讓我們看到他們的所有——不是他們周日奉獻多少時間、或收入的百分之多少——而是他們的所有都放在上帝,這「所有」指的是他們的家庭、事業、金錢等一切。神安排我們同行的—包括我們的工作夥伴,亦有我們的mentor,亦有在演藝界工作的藝人,和我們一起走過的牧者——不單是我們的教會,而是我們的整個「家」,都讓我們看到這樣的生命。
後記
大部份以使命營商的基督徒都先經歷信仰的歷煉,在愛主的心與天國事業的使命感日熱熾之時,確定來自上帝的清晰呼召下開展。但Geoff和Salina卻在屬靈上仍屬「初哥」時就領受上而來的感動,一面在生意中發掘神給予的恩賜,一面從進深明白信仰並學習做生意,可說寓學習於實踐。
Geoff形容Amenpapa和他的信仰歷程彷如「兩條平行的車軌」,兩者難以分割,又互相配搭。不禁令筆者想起不少受主呼召全心奉獻者在進入宣教工場前總要「過五關斬六將」,既要通過數年神學訓練,又被要求數年牧會經驗,加上宣教的裝備,身心靈俱疲時才能被差往宣教地。
也許今天在神的國度裡將出現更多呼叫「Amenpapa!」(阿門!天父!)的年輕人,由神親自呼召,帶領,進入社會作光作鹽,作成祂天國的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