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貧苦長者送暖 熱心青年拒過「冷漠聖誕」

為貧苦長者送暖  熱心青年拒過「冷漠聖誕」
為貧苦長者送暖  熱心青年拒過「冷漠聖誕」
網友在facebook上分享愛心行動,引起不少人關注及響應。(圖:截自facebook)
聖誕節,不少人都注目華麗的聖誕裝飾,採購滿袋子的聖誕禮物,計劃密密麻麻的假期節目。但一班facebook網友並不甘願跟著潮流盲目過,卻自發地關注街上貧苦人的需要。

以下是網友自發的愛心行動:

一位網友留言:「聖誕前夕,市區氣溫只有10度左右,一名『其實很有錢』的八旬婆婆,為了可賣$0.5一公斤的紙皮,很『貪心』的在『阻街』。」言語間諷刺了早前食環署職員粗暴對待一名拾紙皮的老婆婆的事件。除了拍照外,這名網友向婆婆送上一張餅咭。

另一位名Janice的網友亦「通風報訊」,呼召好友關心街上一名婆婆:「剛才走過由北河街長沙灣道往鴨寮街的隧道,遇見一位在拉二胡的婆婆,好凍咁拉兩下便拉褲腳及襪,但仍露出腿子,走上前她正底著頭,叫了她數聲她也聽不見,只好放下$20元。若大路過見到也許可再給她一點禦寒衣物…」

另一位姓曾的網友遇上一位在深水埗拾紙皮的婆婆,這位已七旬的長者在只有八度的寒冷天氣下努力工作。網友向她遞上一支熱維他奶。他寫道:「婆婆原本累得坐在紙皮睡著了,我叫醒她時,發覺她雙手的冰冷和維他奶的溫暖形成強烈對比,令我的心更加痛,是近乎撕裂的痛……」

除了個別的自發性的送暖行動外,這班青年人近日亦結隊在新界北區進行「平等分享行動」,他們尋找拾紙皮的長者,送上頸巾、罐頭、面包等物資。

曾姓網友寫道:「無家者在北區不多,極高齡執紙皮婆婆及獨居長者卻為數不少;「極高齡」是指超過八十歲以上,彩園邨、天平邨、清河邨、石湖墟及火車站均有他們的足跡。行動由十時半開始,和幾位執紙皮婆婆傾談時,她們大都為了節省幾塊錢而沒有進食早餐;當我也不太好意思,奉上一個不再暖烘烘,已出爐了個多小時的麵包給她們時,她們竟然非常欣喜,彷彿視為大獎。那一刻,我有一陣心酸和黯然;一個麵包,對某些人來說,原來是屬於奢侈品。    向執紙皮婆婆送上頸巾、罐頭、麵條和麵包時,最深刻印象不是她們感恩的笑靨,而是她們無法挺直的身軀。和她們說話,我們總要彎腰交談,我不是要控訴這個動作為我帶來一陣子的腰骨酸軟;而是透過這種腰酸背痛,我感受到婆婆們一天為著整理紙皮賺取十元八塊而彎足十二小時的折騰。有時,我們總認為老人家彎腰是理所當然的事;其實,她們寒著背的疼痛,我們又有沒有想過?這個城巿,實在有太多的視而不見。」

「平等分享行動」並非「應節」的行動,而是一班關心社會、關心基層人士及民生的青年網友長年的分享行動。他們收集金錢、禮券、食物券及其他物資,向露宿者、拾荒者及其他有需要的基層人士送上愛心。

批評教會僅「端午節派粽、中秋節派月餅」

行動其中一位發起者Benson是一名基督徒。他眼見社會貧富懸殊情況嚴重,認為無法對眼前的貧苦大眾的苦況視而不見,決定由小的愛心行動做起,與有共同熱心的朋友探望街頭或天橋底的露宿者,並向他們送上食物等等。其行動慢慢吸引不少網友關注,有時行動超過逾百名自願者響應。

但Benson亦批評教會對社會貧苦大眾的關顧不夠「落地」,反見到不少教會越來越變得內聚,中產文化及成功神學根深蒂固,注重人數增長、佈道會,將信仰「關」在教會裡,未能鼓勵信徒關心社會的事以及弱勢人群。

他又認為,教會將「愛」與「關懷」留於口邊,不少教會只將社關責任交給「社關部」:在端午節派粽、中秋節則派月餅、聖誕節佈佳音,卻少有持之以恒地長期關顧有需要的人,未能真正關心民間疾苦。

對於他們在街頭的行動得到很多讚賞,Benson說:「我們所做的在我眼中是基本人應做的事。很多人讚賞我們,但這只是我在信仰身份上做了基本的事。我會將『讚賞』轉化為提醒自己『不要驕傲』。反之我們亦會會將訊息傳出去,希望感染更多香港人。」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