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影片名為《你需要感到無聊,原因在這裡》(You Need to Be Bored. Here’s Why),強調無聊並非人類心智的缺陷,而是一種特徵。布魯克斯解釋,當人們處於無所事事的狀態時,大腦會啟動所謂的「默認模式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k)。這一過程會自然地將思緒引向有關生命意義與目的的更大問題。
布魯克斯説:「當你什麼都不想,任由思想遊走,開始思考例如:我的人生有何意義?這類不太舒服的存在性問題時——其實這非常重要,非常有益。」
他將此與現代人的習慣作對比:人們習慣在任何閒暇片刻(甚至紅燈等候幾秒鐘時)立刻拿起手機,填滿空白。他認為這種不斷的刺激幹擾了大腦自然的反思過程,導致他所稱的「意義的毀滅循環」(doom loop of meaning)。
布魯克斯指出:「我們社會如今憂鬱與焦慮症的大幅增加,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人們其實不知道自己人生的意義,遠比上一代人更迷茫。透過不斷使用電子設備,我們幾乎徹底關閉了大腦的默認模式網絡。」
他還引用哈佛心理學的一項實驗:參與者被要求安靜坐15分鐘,房間裡唯一可做的事就是按下一個會帶來痛苦電擊的按鈕。結果大多數參與者寧可選擇給自己電擊(有些甚至多次),也不願忍受無聊。他認為,這正反映出人們多麼抗拒靜下心來面對不舒服的思緒。
作為實際建議,布魯克斯鼓勵人們刻意為「無聊」留出空間,減少對電子設備的依賴。他分享了自己的習慣:晚上七點後不用手機、不把手機放在卧室裡、不允許家庭聚餐時使用電子產品。此外,他還會定期進行「螢幕潔淨」(screen cleanses),在較長時間裡不用社交媒體或電子幹擾。雖然一開始困難,但他説這種操練會漸漸變得容易,並幫助人們恢復專注力。
「試著練習忍受15分鐘甚至更長時間的無聊,然後看看你的生活會有何改變,」布魯克斯説,「你將開始挖掘生命中最重要的問題:目的、意義、連貫性、價值……而誰知道呢?你或許真的會更快樂。」
亞瑟.布魯克斯(Arthur C. Brooks)是哈佛大學研究幸福的社會科學家教授,同時也是暢銷書作家。他的作品從科學與哲學出發,對於人們如何能夠擁有最美好的生活,提供洞見與策略。他的代表作之一《重啓人生》(From Strength to Strength)就是從自身的生命經驗出發,佐以豐富的科學研究證據,提出了「重啟人生」的可能性:藉由生命轉型,追求新的意義,人生下半場依舊可以活出精彩。